

1.
名詞
鑷子,夾取毛發、細刺及其他細小東西的器具。
2.
動詞
用鑷子夾起或拔出。
1.
亦作“錜”。
2.
用鑷子拔除毛發或夾取東西。
1.出自《太平御覽》披減須鬢謂之鑷。
2.出自《華胥引》詞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
3.出自《借鏡》詩相知肯借鏡,鑷我發邊絲。
4.出自《圍城》她頭發沒燙,眉毛不鑷,口紅也沒有擦。
3.
垂飾。
1.出自《西京雜記》上設九金龍,皆銜九子金鈴,五色流蘇,帶以綠文紫綬,金銀花鑷。
4.
古代織機上用以提花的部件。一說,古織布機上提花用的竹針。
1.出自《西京雜記》霍光妻遺淳于衍……散花綾二十五匹。綾出巨鹿陳寶光家,寶光妻傳其法。霍顯召入其第,使作之。機用一百二十鑷,六十日成一匹。
2.出自《中婦織流黃》詩數鑷經無亂,新漿緯易牽。
5.
鑷子。
1.出自《白發賦》愿戢子之手,攝子之鑷。
2.出自《云仙雜記·卻老先生》王僧虔晚年惡白發。一日對客,左右進銅鑷,僧虔曰:“卻老先生至矣,庶幾乎!”
3.出自《外科心法真驗指掌》此鑷捏潰瘡之腐肉,取之,去之。
6.
指理發。參見“鑷工”、“鑷肆”。
1.出自《貴耳集》忽一日秦會之呼一鑷工櫛發。
2.出自《今世說·尤悔》時就客飲,有鑷工為之按摩。
3.出自《霏雪錄》一日,坐鑷肆櫛發。
7.
特指綴附于簪釵的垂飾。
1.出自《后漢書·輿服志下》簪……下有白珠,垂黃金鑷。
2.出自《詠歌姬》寶鑷間珠花,分明靚妝點。
3.出自《奉和襲美太湖詩·曉次神景宮》翠鑷有寒鏘,碧花無定影。
1.搜刮聚斂。
1.正直。
1.帶領。
2.猶領屬。
1.簡陋。
1.遵循禮法。履,禮。
1.猶言不及時。
猶暮齡。晚年暮齒已臨,力不從心。
1.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時而事秦,時而事楚◇以"暮楚朝秦"比喻反復無常或主意不定。
2.比喻事物的歸屬變換不定。
將要結束時的春天,指夏歷三月前后暮春三月。
1.早晨舂米晩上燒火煮飯,形容生活清苦。
1.形容愛情不專一。
1.指年老。
1.冬末。農歷十二月。
1.老年的白發。
1.指夜晚的時間。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1.謂年老糊涂。
1.鼓樓晩間報時的鼓聲。
1.見"暮鼓晨鐘"。
1.黃昏的日影。指落日。
1.虢和虞都是春秋時的小國。晉國假道于虞以滅虢,歸而又滅虞。見《左傳.僖公五年》◇以"暮虢朝虞"比喻覆滅變遷之迅速。
1.落日的馀輝。
1.一年將盡之時。
1.日暮的號角聲。
1.指重陽節。
2.農歷十二月。
3.晩年。
1.傍晚的木槿花。木槿花朝開夕凋,故以"暮槿"比喻衰亡的事物。
1.傍晚的景象。
2.指夕陽。景,日光。
3.比喻垂老之年。
1.猶言夕陽殘照。比喻年老體衰,臨近死亡。
1.晩年的境況。
1.指年老。
1.謂早晩禮佛參禪。
1.晩年。
1.晩年所生的子女。鷚,小雞。
1.古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應,暮律謂一年之末,多指冬季。
1.猶末世。謂一代將終之時。
1.每天傍晚。
1.晩年;老年。
不振作、不求進取的精神狀態暮氣沉沉|他朝氣蓬勃,一掃往日的暮氣。
1.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氣。
1.日暮的歸鳥。古代詩文常用以抒發懷舊思鄉的情懷。
1.晩年的情懷。
1.寺院傍晚擊磬之聲。
1.黃昏過去,清晨又到來。謂歲月流逝。
1.即暮秋。商音屬秋。
1.方言。父親死后才出生的子女;遺腹子。
1.謂晩近之世。
1.猶衰老。
1.晩風。
1.《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原指說法﹑做法有所變換而實質不變。
2.比喻反復無常。
1.一年將盡之時;農歷十二月。
2.晩年。
1.傍晚的天空。
2.指傍晚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