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槸”。
2.
通“臬”。古代觀測日影的標桿。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置槷以縣,視以景,為規(guī)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
2.出自《明史·天文志一》若表臬者,即《考工·匠人》置槷之法,識日出入之影,參諸日中之影,以正方位。
3.
通“闑”。門橛,門檻。
1.出自《穀梁傳·昭公八年》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zhì)以為??。
2.出自《中論·虛道》故視不過垣墻之里,而見邦國之表;聽不過閾槷之內(nèi),而聞千里之外。
4.
傾危不安。參見“槷刖”。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轂小而長則柞,大而短則掣
5.
通“臬”。箭靶的中心。
1.出自《小爾雅·廣器》射有張皮謂之侯,侯中者謂之鵠,鵠中者謂之正,正方二尺,正中者謂之槷,槷方六寸。
1.頭等;頭挑。
1.即頭頂。
1.比喻才能器局。
2.猶名堂,名目。
1.金代指達官貴人門第。
1.指布帛等紡織品及零星雜物。
1.對手。
1.指遼金皇帝春天狩獵時最初捕得的大天鵝。
1.指皇帝舉行的頭鵝御宴。
1.見"頭鵝宴"。
1.額頭,腦門子。
1.腦袋。喻指物體前面的首要部分。
2.指頭發(fā)或頭發(fā)的樣式。
3.為首的人。
4.頭錢。
5.開始﹐事情的起點。 6.頭緒;門路。 7.端,頂端。 8.極點;盡頭。
1.指頭面人物。
1.比喻福分。
1.人的前額以上﹑兩耳以上和后頸部以上生長的毛。
1.抹在頭發(fā)上的油狀或膏狀化妝品。
1.腦袋方正。比喻鯁直,不隨和。
1.旅店中的上等房間。
1.傳說古代南方有落頭之民,其頭能飛;有鼻飲之人,相習以鼻飲水漿。事見《漢書.賈捐之傳》﹑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遂以"頭飛鼻飲"代稱古代南方較落后的民族。
1.頭痛。中醫(yī)學病癥名。
2.指頭瘡﹑發(fā)脫之類。
1.初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三伏頭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1.指物體頂端扁大似傘蓋的部分。
2.顱骨;頭蓋骨。
3.舊時婚禮中新娘蒙頭的紅布或紗巾。
1.即頂骨。
1.指驚蟄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貢茶。
2.泛指優(yōu)質(zhì)春茶。
1.謂欲望大,要價高。
1.謂覆面向水用頭撐篙。古代浙江東南部水手的一種撐船方法。
1.一種類似雜燴的食品。
1.指掌撐篙的水手。
1.明代賞功牌的一種。
1.頭皮上的污垢。
1.一種婦女束發(fā)用具。
1.指借給他人用以索取利息的稻谷。
1.構成頭顱的骨頭。
1.觱篥的別稱。古代的一種管樂器。
1.質(zhì)量最好的。
2.第一號;最大號。
1.謂年老而頭發(fā)仍黑。指長壽。
1.方言。指開始入睡到第一次醒來的階段。
1.宋代演戲時稱第一個節(jié)目。
2.亦作"頭回"。指話本小說的入話。
3.上次;前次。
4.第一次;首次。
1.謂按人數(shù)征稅。
1.見"頭會箕斂"。
1.按人數(shù)征稅,用畚箕裝取所征的谷物。謂賦稅苛刻繁重。
1.見"頭昏目暈"。
1.猶言頭昏眼花。
1.猶言頭昏腦脹。
1.見"頭昏腦脹"。
1.頭部昏暈,腦子發(fā)脹。
1.猶言頭昏眼花。
1.頭腦昏暈,眼睛發(fā)花。
1.舊謂童男或童女同他人結婚。
1.指黎明時分最先啼叫的公雞。
1.發(fā)髻﹐在頭頂或腦后盤成各種形狀的頭發(fā)。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