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端倪”?!磿耽偈虑榈拿寄浚活^緒;邊際。②指推測事物的始末。
2.
名詞
端,邊際。
3.
名詞
(Ní)姓。
1.
亦作“淣”。
2.
微始,分際。
1.出自《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2.出自《莊子·秋水》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
3.出自《唐才子傳》心神游穹厚之倪,耳目及晏曠之際。
3.
端;涯際;邊際。
1.出自《莊子·大宗師》反覆始終,不知端倪。
2.出自《非國語·三川震》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
3.出自《新唐書·回鶻傳論》肅宗用回紇矣,至略華人,辱太子,笞殺近臣,求索無倪。
4.
方言。第一人稱代詞,我,我們。
1.出自《海上花列傳》倪一淘吃夜飯去。
5.
通“齯”。參見“倪齒”。老人齒落后又重新長出的牙齒。后以“倪齒”指高壽之人。
1.出自《列女傳?魯季敬姜》于是乃擇嚴師賢友而事之,所與游處者,皆黃耄倪齒也。
6.
姓。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門下掾倪敞諫,篆乃強起班春。
7.
幼兒。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反其旄倪。
2.出自《舊唐書·玄宗紀下》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
3.出自《重塑釋迦文佛臥象碑銘》不分耄倪,皆舉手加額,競輸寶泉,以后為愧。
8.
引申為區分。
1.出自《莊子?秋水》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1.驕橫奢侈。
1.傲慢。
1.驕橫淫逸。
1.驕橫淫蕩。
1.驕傲自滿。
1.驕傲放縱。
1.同"餛飩"。
1.見"蕉葉白"。
1.用蕉麻纖維織成的布。
1.同"憔悴"。
2.形貌枯槁貌。
3.指卑賤低下的人。
1.即蕉布。
1.深紅色。
1.《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蕉,通"樵"◇以"蕉鹿"指夢幻。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與芭蕉相似,花黃色,葉柄內有纖維,可制纜索﹑結漁網,或供紡織和造紙用。產在熱帶或亞熱帶,也叫馬尼拉麻。
以種植香蕉為主的農民。
1.蕉布。亦指芭蕉莖的纖維。
1.用麻布縫制的衣衫。
1.用芭蕉葉制成的扇子。
1.以芭蕉葉代紙作書。
1.芭蕉葉。
2.淺底的酒杯。
1.端州硯石的一種花紋。產于廣東肇慶羚羊峽北岸坑。石質堅潤,色青,紋理間有純白片如蕉葉者,故名。用此石制成的硯,亦名"蕉葉白",為端硯的一種。
1.麻布制的衣服。
1.園名。即芭蕉園。在燕京(今北京)太液池東。明《太祖實錄》草稿焚燒于此。
2.指代藏書之所。
1.煎熬。燋,通"焦"。
1.黑色的牙齒。燋,通"焦"。
1.亦作"燋?"。同"憔悴"。
1.舊銅燒器中的一種毒質。
1.同"焦飯"。
2.俗稱鍋巴。
1.烽火。
1.水燒干的鍋。燋,通"焦"。
1.枯槁。燋,通"焦"。
1.比喻禍患。
1.枯萎的花。
1.同"焦黃"。
1.使金石銷熔。形容酷熱。
1.枯萎卷縮。燋,通"焦"。
1.干枯。燋,通"焦"。
1.燒焦糜爛。燋,通"焦"。
2.指死亡,滅亡。
1.焦慮勞累。燋,通"焦"。
1.晉石虎的浴池名。用燒燙的銅龍置于水中,使池水保持溫熱,故名。
1.猶憂慮。燋,通"焦"。
1.燋爛沉淪。燋,通"焦"。
1.憔悴貌。
1.土地燒焦。形容極其干旱。燋,通"焦"。
1.灼熱。
1.燒焦。燋,通"焦"。
1.聲音急促。燋,通"噍"。
1.燒焦。燋,通"焦"。
1.灼熱而熔化。
1.著急﹑害怕。燋,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