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脮”。亦作“餧”。
2.
饑餓。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2.出自《幻影傳·陳季卿》〔終南山翁〕謂季卿曰:“日已晡矣,得無餒乎?”季卿曰:“實餓矣。”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君瑞雖然腹中餒,奈胸中郁悶如麻;待強吃些兒,咽他不下。
4.出自《華蓋集·北京通信》每日兩餐,不慮凍餒。
3.
使受饑餓。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
4.
喪失勇氣;害怕。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2.出自《醒世姻緣傳》咱惹那母大蟲做甚!你看不見大爺也有幾分餒他?
3.出自《李仁元傳》各束炬夜進,擊焚其舟,彼卒出不意受創,后有來者,心動且餒。
4.出自《花城》李老怪瞅瞅油燈,又瞅瞅老伴,開始感到氣餒。
5.
空虛,貧乏。
1.出自《文心雕龍·事類》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飽學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
2.出自《與李生論詩書》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
6.
指魚類腐爛。
1.出自《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
7.
泛指食物腐敗。參見“餒敗”。
1.出自《臺海使槎錄》食物餒敗,生蟲,欣然食之。
2.出自《〈吳弘表稿〉序》至於飲食之人,饕餮之徒,則又美惡之不擇,而餒敗之瘠,臭腐之物,甘之而不厭。
1.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1.謂言行不一。
說話不涉及正經道理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1.語言不能表達思想的全部內容。《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晉歐陽建《言盡意論》﹕"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朱自清《詩文評的發展》﹕"原來我們的'求好'的藝術論淵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賴語言﹐以為'言不盡意'﹐所以崇尚'無端崖之辭'。"后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表示意有未盡。
2.魏晉玄學命題。與"言盡意"相對。三國魏荀粲等提出"言不盡意"說﹐認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雖存﹐固圣人之糠秕。"見《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晉陽秋》。
1.見"言不由衷"。
說的不是真心話心術不正者往往言不由衷。
1.言論與謀略。
1.言語錯誤。
1.猶言說。
1.指責。
1.謂法令一經宣布﹐就嚴格執行。多用于布告。
1.話剛出口﹐禍患就降臨頭上。
1.見"言出禍從"。
1.用言語表達或傳授。
2.說話。
3.方言。捎話。
1.謂一面用言語進行傳授﹐一面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言行起模范作用。
1.猶吭聲﹐吭氣。
1.說話或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
2.指言論。
1.說話或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
2.言論。
1.言談之間。
1.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1.見"言聽計從"。
1.見"言行計從"。
1.談論﹔說。
2.指議論為政之道。
1.用語言來闡揚德教。
1.言官的職位。
1.說話顛三倒四。
1.言辭合適。
1.說定。
1.言行。
1.指始發之言。
1.晤面交談﹔應對。
2.指不用典故的對偶句。
1.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語本《鬼谷子.本經符》﹕"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1.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1.見"言多傷行"。
1.見"言而無信"。
1.亦作"言而不信"。
2.說話不講信用。
1.說話守信用。
1.同"言出禍從"。
1.謂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1.謂言行為人表率。
1.謂言行高潔。
1.說的話不被采納。語出《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用委婉的語言示告。
1.謂以言服人。
1.指詔書。
1.古官名。指宗伯之屬。
1.說話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1.訴訟﹔控告。
1.據君王言辭寫成的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