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液體形成的許多細泡。
2.
名詞
〈書〉唾沫。
3.
名詞
(Mò)姓。
1.
水泡;液體形成的細泡。
1.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厲。
2.出自《〈維摩經〉十譬贊·聚沫泡合》水性本無泡,激流遂聚沫。
3.出自《遠游》詩竹風連野色,江沫擁春沙。
2.
唾沫。
1.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2.出自《接賢賓》詞香韉鏤襝五花驄,值春景初融。流珠噴沫躞蹀,汗血流紅。
3.出自《天香·龍涎香》詞沫擁層波,唾留平島,初散半天云氣。
3.
終止。
1.出自《楚辭·離騷》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2.出自《〈詩品〉序》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3.出自《駁革命書》有明中葉以后,直臣之死諫諍,黨人之議朝政,最為盛事;逮於國初,余波未沫,矯其弊者極力刬削,漸次銷除。
4.
水名。參見“沫水”。
1.出自《水經注·沫水》沫水出廣柔徼外,東南過旄??h北,又東至越巂靈道縣出蒙山南,東北與青衣水合,東入于江。
2.出自《李白與杜甫·杜甫與岑參》沫水即大渡河,俗名銅河,水勢湍急,在與泯江合流處,曾幾次改道。
3.出自《說文?水部》沫,水。出蜀西徼外,東南入江。
1.猶踩踏。
1.亦作"蹋蹄"。亦作"蹋踶"。
2.歌舞時以足踏地為節。
1.用腳踏的翻土農具。
1.亦作"蹋頹"。
2.謂履于險地。
1.北宋皇帝觀燈的一種儀式。
1.亦作"蹋舞"。
2.以足踏地為節奏,連臂而歌舞。
1.猶蹈襲。
1.猶行步。
1.侵晨,破曉。
1.謂內心踏實。
1.亦作"蹋行"。亦作"躣行"。
2.搜查;察看。
3.踩踏,行走。
1.亦作"蹋雪"。
2.謂在雪地行走。亦指賞雪。
1.四蹄皆白的馬。
1.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或曰'相國(指鄭綮)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明程羽文《詩本事.詩思》"孟浩然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后因以"踏雪尋梅"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1.以腳踏地為節拍,當宴歌舞。
1.謂實地勘察。
1.見"踏謡娘"。
2.指歌女。
1.猶踏歌。
2.弋陽﹑秦腔中男子扮演的小旦。
1.南北朝及唐代散樂。
1.即膝褲。
1.猶偷營。
1.謂用腳踩踏硬弩而發箭。
1.猶游賞。
1.亦作"蹋雨"。
2.冒雨而行。
1.謂兩人談話時相互接話。形容談興甚濃。
1.亦作"蹋圓"。
2.踏球。
1.亦作"蹋月"。
2.踏著月色。
3.月下散步。
1.亦作"蹋云"。
2.騰云,駕云。
1.實地察看災情。清薛時雨有《踏災行》,詩云"爾今速歸勤灌培﹐我今出城親勘災。"
1.亦作"蹋張"。
2.用腳踩踏弩的機括而發箭。
1.漫步。
1.亦作"蹋豬車"。
2.見"踏虎車"。
1.一種兒童游戲。把竹竿當馬騎著玩。
1.尋訪;覓求。
2.宋元時鹽官員的一種名目。由大臣訪問人材,薦請朝廷辟召。
1.放縱豁達的人。晉人特指羊曼。
2.不辨好壞的人。唐人特指常袞。
1.見"蹋鴟巾"。
1.金人頭巾名。
1.本為遼西烏桓首領名『獻帝時,丘力居死,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為王◇為曹操擊敗于柳城,斬之。見《后漢書.烏桓傳》◇亦借指異族首領。
2.猶跌倒。
1.指斜平的下坡路。
1.編集排比。
1.編集敘錄。
1.擬具名稱。
1.著述。
1.猶書齋。
1.踩踏;踐踏。引申為欺壓,傷害。
1.作踐﹑欺凌。
1.踏鞠。
1.因年老而駝背。
2.鮐背。年老壽高的人。
1.鮐背白發。形容年老高壽。
1.見"駘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