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緜”。
2.
絲棉。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2.出自《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度支符州,折民戶租,歲征綿六千屯。
3.出自《水滸傳》便去市上綢絹鋪里買了綾綢絹緞,并十兩清水好綿。
4.出自《潮集·〈十年建國增徽識〉之三》旭日東方紅似火,熏風南國暖于綿。
3.
延續;連續。
1.出自《谷梁傳·成公十四年》長轂五百乘,綿地千里。
2.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潛服膺以永靖兮,綿日月而不衰。
3.出自《衢州徐偃王廟碑》秦杰以顛,徐由遜綿。
4.出自《上徐兵部書》暮春三月,登舟而南,并江絕湖,綿二千里……窮兩月乃抵家。
4.
纏繞。
1.出自《楚辭·招魂》秦篝齊縷,鄭綿絡些。
2.出自《訪許渾》詩淺綠垣墻綿薜荔,淡紅池沼映芙蕖。
5.
軟弱;薄弱。參見“綿力薄材”。
1.出自《對山馀墨·某先達》奈我力綿,未能獨助。
6.
遙遠。
1.出自《文選·陸機〈飲馬長城窟行〉》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
7.
指柳絮。
1.出自《少年游慢》詞春城三二月,禁柳飄綿未歇。
2.出自《沈園》詩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8.
形容溫和柔韌。
1.出自《三千里江山》他的性子很綿,靦靦觍觍的,光會笑,像個大姑娘。
2.出自《淘金記》彭胖是個出名的皮糖性格,比他還綿,是很難說動的。
9.
通“棉”。
1.出自《齊民要術·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交阯安定縣有木綿。
2.出自《農書》木綿彈弓以竹為之。
10.
古地名。即緜上。參見“綿上”。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人城綿而置旃。
11.
姓。春秋齊有緜駒。見《孟子·告子下》。
1.隔絕。
1.謂介于石壁之間的白匹練。喻瀑布。
1.交叉路口。
1.謂任期到達規定年限。界,通"屆"。
1.在交界地方樹立的牌子,用做分界的標志。
1.邊界。
1.劃破。
1.作為分界的墻壁。
1.界限明顯貌。
1.劃分地界。
1.猶沙界。指多如恒河沙數的世界。語出《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士。"
兩國或兩地區分界的山。
1.邊界前緣;交界的地方。
定義的舊稱。
1.接天。極言其高。
量具的一種,有兩個測量端,分別表示兩個不同的尺寸,工件能通過其中一端而不能通過另一端即為合格品。測量軸或凸形工件的叫卡規;測量孔眼或凹形工件的叫塞規。也叫極限量規、量規。
1.紙或絹上的直行格。
1.猶境域。
1.兩國為劃分疆界﹑明定界址或為消除邊界糾紛而共同締結的條約。亦用以比喻為劃分事權范圍而制定的某種法規。
1.界隔的屏障。
1.土地分界之處。
1.畫有直行的紙。
1.指邊界。
2.指邊界所至的標志。
1.用紅筆劃成行格。
在交界地方樹立的樁子,用做分界的標志。
1.謂壁上所題書畫如疥瘢﹐令人厭惡。語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大歷末﹐禪師玄覽住荊州陟屺寺﹐道高有風韻﹐人不可得而親﹐張璪嘗畫古松于齋壁﹐符載贊之﹐衛象詩之﹐亦一時三絶。覽悉加堊焉。人問其故﹐曰'無事疥吾壁也。'"宋陳造《次韻蘇監倉》"逢人爭食有處有,疥壁留詩無處無。"亦以自謙詩畫粗劣。
傳染性皮膚病,病原體是疥蟲,多發生在手腕、手指、臀部、腹部等部位。癥狀是局部起丘疹而不變顏色,非常刺癢。
1.急速;快速。
2.緊急的事。
1.憎惡之甚貌。
2.急忙貌;快速貌。
1.疾革。
1.妒忌。
2.憎恨。
1.病略好轉。
1.快速。
1.猶強勁。
1.急速進發。
2.謂氣勢奔放。
1.猶捷徑。
1.病患禍害。
1.泛指疾病。
1.急切地依靠。
1.疾病。比喻禍害。
1.迅速干枯。
1.趕快﹐趕忙。
2.快速﹐迅速。
1.猶病狂。特指植物不華而實的異常現象。
1.指病勢沉重。
2.疾苦﹐困苦。
1.急遽發出的雷聲。
2.比喻洶涌的波濤聲。
1.同"疾雷不及掩耳"。
1.同"疾雷不及掩耳"。
1.唐鄭畋所募精銳部隊﹐行動迅速﹐銳不可當﹐號稱"疾雷將"。
1.亦作"疾犂"。
2.即蒺藜。古時作軍用障礙物。
1.見"疾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