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行
老馬虺隤依晚照,自計豈堪三品料。
玉鞭金絡付夢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
老馬虺隤依晚照,自計豈堪三品料。
玉鞭金絡付夢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
老馬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夕陽下緩緩站立,心想自己哪配得上三品官的馬料。曾經那玉鞭金絡的風光,如今只能在夢里回想,只能嚼著干瘦的稗草和枯黃的豆秸。中原大地蝗蟲成災、旱災肆虐,胡人的氣運逐漸衰敗,朝廷的軍隊北伐的詔書剛剛下達。這老馬一聽到戰鼓聲響,便意氣風發,似乎還能為國家平定燕趙之地。
虺隤(huī tuí):疲憊衰弱的樣子。
三品料:三品官員所乘馬匹的飼料,這里指優厚的待遇。
玉鞭金絡:精美的馬鞭和馬籠頭,象征著馬的高貴待遇。
咀噍(jǔ jiào):咀嚼。
胡運: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氣運。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燕趙:古代地名,在今河北、山西一帶。
此詩創作背景應與南宋時期的社會局勢相關。當時中原地區災害頻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出現危機,南宋朝廷下達北伐詔書。詩人可能是看到國家有了北伐的機會,聯想到自己雖年老卻仍有報國之心,于是借老馬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其突出特點是以老馬自比,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詩人的心境。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南宋時期愛國詩歌的特色,反映了當時文人渴望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普遍情感。
狐涎才點著,病已在膏肓。
跳入野狐隊,聊施起死方。
瞥然馿性發,護短不從長。
無地容棲泊,全身在帝鄉。
莘野凄涼渭水遙,事功無復在漁樵。
但令一第先余子,自可清名動圣朝。
禁路家聲猶赫奕,詞場筆勢已嫖姚。
夜窗燈火秋來好,莫嘆辛勤髀肉消。
北渚有狂士,病臥忘四時。
綠暗知春晚,葉落識秋期。
西風日已高,凝露方自滋。
獨有歲寒心,不負流水知。
堂堂司馬公,獨樂五畝園。
歲月坐成晚,花木亦已繁。
世事尚可為,石交有遺言。
歸來默無語,拊石弄潺湲。
置書學劍漫游畋,百萬樗蒱一擲先。
結客締交南蕩寺,買花載酒后湖船。
三邊百險常單騎,五馬雙旌未十年。
莫作楊州貴人樣,兜牟更解出貂蟬。
棚入啰扎,君子可入。
附子同鄉一樣辣,酸餡嚼破一團鐵。
餡子一句,未敢相許。
弗是沒人情,個中無肯路。
宅塵滓拔千丈之俗,倚梅竹托三友之交。
稠人廣座則惟靜惟默,涼天佳月則或推或敲。
問津榮途,姑欲行志。
于志得時,反求諸己。
何事西風惡,天涯拆雁行。
靈魂招未得,存稿睹難忘。
感德空垂淚,聞哀欲斷腸。
相思無頼處,暮雨倍凄涼。
斤斯運,堊斯斲。鼻不傷,立自若。
臻極之技,與物不二。惟其不然,一理萬致。
我觀此像,殆非人為。就能為之,技不宅微。
矧此匠氏,應以此機。應以此身,化巧幻奇。
曰余眊然,兩眼如鏡。弗能審觀,獨以耳聽。
反聽絕眹,對此殊勝。小白花山,下瞰巨浸。
露柱通宵守歲兜,燈籠侵早拜年兜。
烏藤趁隊無碑記,跳出禪床左畔兜。
普伸祝頌隨婁搜,享千秋天生富貴。
切忌他求,好消息兜。
北固城高萬象秋,煙竿一縷認揚州。
試乘綠漲三篙水,要見朱簾十里樓。
淚濕宮衣朝霧重,愁薰寒草夕陽浮。
隋堤舊事無人問,兩兩垂楊系客舟。
東風吹寒云九有,凍龍迷海亂飛走。
雨腳斜拖入遙阜,碧草浮煙滿堤口。
春皇妙運造化手,解使江山失妍丑。
冷色禁持萬花柳,紅紫未張春國壽。
愁春織心心怮怮,為花訴冤天聽否。
晴曦赫赫重陰剖,夢里桃源拚載酒。
船壓濤山碎,風顛玉雪零。
未瞻孤塔影,先乞小姑靈。
汗漫開天險,聰明在德馨。
丘之禱久矣,爾自扣心扃。
穿耳耳未嘗穴,缺齒齒未嘗折。
北度一葦可航,西歸只履自挈。
或謂之空劫已前中流砥柱,或謂之拈花已后金口木舌。
或曰正宗別調,又曰直指曲說,皆非吾之所謂道也。
若夫求大乘器,走十萬里,俟人作興,器豈大乘。
夙負先覺,禮聞來學。學而知之,既遠且邈。
負是四者,吾恐五竺之鐵不足鑄此錯也。
監本白拈賊,行家福建僧。
分甘行異類,名不掛傳燈。
一句定宗旨,通身是葛藤。
葛藤樁倒也,此道復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