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勾龍元應
春歸知何時,庭草一尺長。
風軟不起塵,薄日如秋陽。
裘葛固異宜,單衣已疎涼。
妍紅色事人,攬鏡無余粧。
青山只蒼然,久要自不忘。
枯藤引我去,栗留囀幽篁。
濯足江無波,照眼竹有光。
展旗三伐鼓,騷壇起榛荒。
垂髫伏窗幾,抵掌談皇王。
持之欲何施,海禽眩鏗鏘。
風搖薜荔屋,塵集芙蓉堂。
升斗尚何言,正比鉤餌香。
投老遲問道,欲覓閑中忙。
社成蓮亦花,歃血記此章。
春歸知何時,庭草一尺長。
風軟不起塵,薄日如秋陽。
裘葛固異宜,單衣已疎涼。
妍紅色事人,攬鏡無余粧。
青山只蒼然,久要自不忘。
枯藤引我去,栗留囀幽篁。
濯足江無波,照眼竹有光。
展旗三伐鼓,騷壇起榛荒。
垂髫伏窗幾,抵掌談皇王。
持之欲何施,海禽眩鏗鏘。
風搖薜荔屋,塵集芙蓉堂。
升斗尚何言,正比鉤餌香。
投老遲問道,欲覓閑中忙。
社成蓮亦花,歃血記此章。
春天歸去不知是何時,庭院里的草已有一尺長。風輕柔不起塵土,淡淡的日光如同秋日暖陽。皮襖和葛衣本就適合不同時節,如今單衣已覺有些涼意。艷麗的花朵討好人,照鏡子已無多余妝容。青山依舊蒼茫,長久的約定自不會遺忘。枯藤引領我前行,黃鶯在幽深的竹林啼囀。在平靜無波的江邊洗腳,翠竹光彩照人。展開旗幟三次擊鼓,詩壇要從荒蕪中興起。垂著發髻的少年伏在窗邊桌幾,擊掌談論帝王之事。有這些想法又能如何施展,就像海鳥被鏗鏘之音迷惑。風搖動著薜荔覆蓋的屋子,灰塵聚集在芙蓉堂。還談什么微薄俸祿,它就像釣餌一樣。年老才遲緩地問道,想在閑適里找點事做。社日已成蓮花也開了,歃血為盟記下這篇章。
次韻:按照別人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栗留:黃鶯的別名。
歃血:古代會盟時,微飲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誠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是在詩人生活的某個春日將盡之時,當時詩壇可能處于相對荒蕪狀態,詩人與友人勾龍元應唱和,表達對詩壇振興的期望,以及自身對生活和學問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圍繞時光、詩壇和個人心境。它以細膩筆觸描繪春日景象,展現詩人感慨。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的唱和活動和精神追求。
遙望家鄉訴傳奇,族人依居會盟地。 嘆問何選龍脈穴,始祖遷此得仙語。 小橋流水今尚在,古道行人已登臨。 三官行宮云游客,玉龍酌酒笑古今。
玉龍柳芽新,老者蒲席閔。 水暈波凌動。一桿出金鱗。
吾生葵丘地,胸有志一番。 今朝龍門去,成事有何難。
葵丘千里獨為崗,齊侯之師強為王。 利武智囊何俯臣,德綏諸侯霸圖方。
玉樹后庭曲,千載有余愁。碧月夜涼人靜,曾賦采華游。玉露細搖金縷,香霧輕籠翠葆,折下一天秋。張緒總能老,還自鎖眉頭。把鸞箋,裁繡句,寫銀鉤。回文巧成錦字,長恨與江流。漠漠梁間燕子,款款花邊蝴蝶,夢覺卻并州。獨感舊時貌,還復照西樓。
酴醾花底當年事,夜雪模糊照石闌。 北省今朝枝上雪,還揩病眼作花看。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嗩吶 一作:鎖吶; 聲價 一作: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甚么 同:什么)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聽元宵,往歲喧嘩,歌也千家,舞也千家。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鬧紅塵香車寶馬?祇不過送黃昏古木寒鴉。詩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風,憔悴了梅花。
平生淡薄,雞兒不見,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閑鍋灶,任意烹炮。煮湯的貼他三枚火燒,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開東道。免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神女初離碧玉階,彤云猶擁牡丹鞋。 應知子建憐羅襪,顧步裴回拾翠釵。
鳳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 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 何時當來儀?將須圣明君。
鶴駕云軿去不回,空遺廟貌古山隈。 鐵心石骨昌黎伯,也向黃陵擲珓杯。
憶長安,三月時,上苑遍是花枝。青門幾場送客, 曲水竟日題詩。駿馬金鞭無數,良辰美景追隨。
邲鑒總龜如往學,未見才名能廣博。 希點若來參學時,同年從此不須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