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三十首 其一六
自從達解本心光,陳見解者希相許。
今蒙大士墜名香,妙明寂照揮倫楮。
清風匝地意何窮,自這賢儒誰伴侶。
自傷嗟,憑誰語,若問吾男歸何處。
普庵達本不曾生,水月空花無實據。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取。
此靈都是祖宗因,因果歷然隨誰聚。
如今依舊復來生,何必自迷求解注。
今古誰曾得久長,唯有法身鎮常住。
不消追拔與看經,三界唯心須了義。
自從達解本心光,陳見解者希相許。
今蒙大士墜名香,妙明寂照揮倫楮。
清風匝地意何窮,自這賢儒誰伴侶。
自傷嗟,憑誰語,若問吾男歸何處。
普庵達本不曾生,水月空花無實據。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取。
此靈都是祖宗因,因果歷然隨誰聚。
如今依舊復來生,何必自迷求解注。
今古誰曾得久長,唯有法身鎮常住。
不消追拔與看經,三界唯心須了義。
自從領悟了本心的光明,那些陳述見解的人很少能得到認同。如今承蒙菩薩灑下名香,以妙明寂照之境揮灑筆墨。清風彌漫大地,其意味無窮無盡,從這些賢儒中誰能成為伴侶呢。獨自哀傷嘆息,能向誰傾訴呢?若問我的兒子歸向何處。普庵祖師徹悟根本,本就未曾有生滅,一切如水中月、鏡中花般并無真實依據。不離開當下之處,常常保持清澈平靜,若去尋覓就知道這是不可取的。這靈明的本性都是祖宗的因緣,因果清晰,隨誰聚合呢。如今依舊輪回再生,何必自己迷惑去尋求解釋。古往今來誰能長久存在呢,只有法身永遠常住。不需要追薦超度和念經,三界都由心所生,必須明了其中真義。
達解:領悟、理解。
本心光:指人的本性光明。
陳見解:陳述自己的見解。
許:認同、贊許。
大士:菩薩。
墜名香:灑下名香,有神圣、加持之意。
妙明寂照:佛教用語,指微妙光明、寂靜照了的境界。
揮倫楮:揮筆書寫。倫楮,指紙張。
匝地:遍地、彌漫大地。
賢儒:賢能的人。
普庵:普庵祖師,佛教高僧。
達本:徹悟根本。
水月空花:比喻虛幻不實的事物。
湛然:清澈平靜的樣子。
靈:指靈明的本性。
祖宗因:祖宗的因緣。
歷然:清晰的樣子。
追拔:追薦超度。
三界唯心:佛教認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現象皆由心所生。
了義:徹底的義理。
此詩作者為普庵祖師相關偈頌。普庵祖師生活于南宋時期,當時佛教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他以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為己任。這首偈頌可能是他在講經說法、開示弟子或有感于世人對佛法的迷惑而創作,旨在傳達佛教的核心思想,引導人們領悟本心,擺脫煩惱。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佛教的空性思想和對本心的領悟。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直白地闡述佛理,通過意象和設問引發思考。在佛教文學史上,它是普庵祖師弘法的一種體現,對后世理解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閒即過東皋,衲衣對酒糟。袖中懷米帖,花底讀離騷。箔卷壚煙細,窗寒石累高。負家無可供,沚水與溪毛。
閏二月十有五,靈山有語今分付。心洞十方,通今貫古。途路未歸人,朝朝復暮暮。不醉桃花村,定入杏花塢。何如相喚復相呼,飛來峰下吃茶去。
去年澗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山人歸來問是誰,還是去年行春客。
雨急林花第幾峰,層層巖翠沐嵌空。回頭萬象皆生意,綠遍天涯造化功。鮫鮹藍色染初勻,風皺粼粼渺水云。安得此溪還姓冉,名高千載柳州文。沄沄逝水夾滄洲,金耀浮光碎碧流。夜半漁歌聲再起,一天明月兩溪秋。寒峰蒼削露痕晴,殘雪遙疑宿凍云。茶話尚馀清絕趣,半甌真味許僧分。小艇穿魚醉夕陽,柔條猶可折殘楊。數家網罟孤村外,漁唱一聲煙水長。望斷煙波眼欲空,霞光明襯暮天紅。水高數尺舟歸急,幅幅蒲帆飽受風。輕舠簇簇水溶溶,影落空江萬丈虹。溱洧更無人病涉,浮梁千載紀成功。微茫村市隱江湄,三兩人家欲早炊。翠箔樓臺煙半濕,不知紅日上花枝。
杏壇風雨有桓魋,此樹能容老翠微。夢里幾番全是幻,人間萬事果誰非。繁陰蔽日三千界,黛色參天五十圍。我欲南堂借斤斧,不勝三匝繞斜暉。
荒畦猶有菜,弱架已除瓜。不少去來蝶,還尋黃白花。雨馀收落子,霜下卷新芽。抱甕勞勞者,于陵是一家。
貪泉一味少人知,自有詩題世所思。真怪當年吳刺史,頓令千古笑齊夷。
掩重門,垂錦幕,黯黯愁無緒。千里音稀,雁字憑誰付。最憐豆蔻年華,玉人嬌小,卻一片琴心相許。想今日,人面應謝桃花,春風在何處。極目蓬山,此恨無由訴??v教夢里重逢,夢回人杳,怕只剩殘紅泣雨。
紫陽遺像壁間開,誰寫當年道義懷。從此春風百千億,化身皆自筆端來。
雨濕庭梧綠,煙籠檻菊黃。青娥知我約重陽,早遣宜人爽氣到書窗。發篋瑤函滿,重吟口角香。三千日月嘆流光,不記當時怎樣費思量!
客行當絕域,樓望倍傷秋。地坼三吳勢,江分九派流。故山浮自遠,近淚落難收。慚愧蒹葭色,閒閒映白鷗。
上人夢里營詩思,比似看經僧更忙。包山寺里秋晴后,霜未濃時橘正香。
休觀平地棱層,只要當頭辨的。道人老手能高,向上為渠拈出。
三軍喜氣失嚴冬,萬里中原罷戰鋒。甲帳籌功星兩兩,午門傳捷日彤彤。
天上雙星又一般。一年只博一宵歡。人生莫怨多離別,修到神仙會面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