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廬山
山北山南已徧游,又移行李向西州。
身如孟子論行止,心愧淵明任去留。
峰頂今宵應好月,人間明日是中秋。
天池一塔遙相送,深喜浮云為我收。
山北山南已徧游,又移行李向西州。
身如孟子論行止,心愧淵明任去留。
峰頂今宵應好月,人間明日是中秋。
天池一塔遙相送,深喜浮云為我收。
廬山的山南山北我都已游遍,現在又收拾行李前往西州。我的行蹤如同孟子所說應權衡行止,心中卻慚愧不能像陶淵明那樣灑脫任去留。今晚廬山頂應該有美好的月色,人間明日就是中秋佳節。天池的一座塔遠遠地為我送行,我十分欣喜浮云為我收斂。
徧:同“遍”,全、都。
西州:泛指西邊的地方。
孟子論行止:孟子主張君子行事要權衡利弊,依禮而行。
淵明任去留:陶淵明辭官歸隱,態度灑脫。
天池:廬山景點。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詩人在廬山游玩多日后,準備離開前往其他地方。當時社會環境或許相對穩定,詩人有閑情游歷山水,但在去留的選擇上可能面臨著內心的糾結。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離別廬山時的復雜情感。特點是將用典與寫景抒情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行止的思考。
嫩葉生初茂,殘花少更鮮。
結根龍藏側,故欲并青蓮。
淮海風濤起,江關憂思長。
同悲鵲繞樹,獨作雁隨陽。
山晚云初雪,汀寒月照霜。
由來濯纓處,漁父愛滄浪。
秋興因危堞,歸心過遠山。
風霜征雁早,江海旅人閑。
驛樹寒仍密,漁舟晚自還。
仲宣何所賦,只嘆在荊蠻。
道向毗陵豈是歸,
客中誰與換春衣。
今夜孤舟行近遠,
子荊零雨正霏霏。
縈回楓葉岸,留滯木蘭橈。
吳岫新經雨,江天正落潮。
故人勞見愛,行客自無聊。
君問前程事,孤云入剡遙。
從軍非隴頭,師在古徐州。
氣勁三河卒,功多萬里侯。
元戎閫外令,才子幄中籌。
莫聽關山曲,還生出塞愁。
長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
結束趨平樂,聯翩抵狹斜。
高樓臨遠水,復道出繁花。
唯見相如宅,蓬門度歲華。
啟庭戶,列芳鮮;
目眇眇,心綿綿,因風托雨降瓊筵。
紛下拜,屢加籩,人心望歲祈豐年。
露沾衣,月隱壁;
氣凄凄,人寂寂,風回雨度虛瑤席。
來無聲,去無跡,神心降和福遠客。
野性難馴狎,荒郊自閉門。
心閑同海鳥,日夕戀山村。
屢枉瓊瑤贈,如今道術存。
遠峰時振策,春雨耐香源。
復有故人在,寧聞盧鵲喧。
青青草色綠,終是待王孫。
山館長寂寂,
閑云朝夕來。
空庭復何有,
落日照青苔。
晚節聞君趨道深,結茅栽樹近東林。
大師幾度曾摩頂,不見支公與玄度,相思擁膝坐長吟。
白首滄洲客,陶然得此生。
龐公采藥去,萊氏與妻行。
乍見還州里,全非隱姓名。
枉帆臨海嶠,貰酒秣陵城。
伐木吳山曉,持竿越水清。
家人恣貧賤,物外任衰榮。
忽爾辭林壑,高歌至上京。
避喧心已慣,念遠夢頻成。
石路寒花發,江田臘雪明。
玄??倘有命,何以遂躬耕。
古廟川原迥,重門禁籞連。
海童紛翠蓋,羽客事瓊筵。
御路分疏柳,離宮出苑田。
興新無向背,望久辨山川。
物外將遺老,區中誓絕緣。
函關若遠近,紫氣獨依然。
由來詠團扇,今已值秋風。
事逐時皆往,恩無日再中。
早鴻聞上苑,寒露下深宮。
顏色年年謝,相如賦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