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魯門泛舟二首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水作青龍磐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水作青龍磐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其一:夕陽西下,沙灘明亮,天空倒映水中,波光搖動,石頭仿佛也在晃動,溪水曲折回旋。我駕著輕舟在月光下沿著溪流探尋,恍惚間以為是像王子猷雪后訪戴那樣的雅事。其二:溪水像青龍環繞著石堤,魯門西邊兩岸桃花盛開。要是能在月光下乘船而去,那風流瀟灑的程度不亞于王子猷到剡溪。
沙明:沙灘明亮。
縈回:回旋,環繞。
山陰雪后來: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的典故。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逵,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何啻:何止。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南。
此詩創作于李白寓居東魯時期。當時李白在東魯過著閑適的生活,陶醉于當地的山水美景,便創作了這兩首詩來描繪東魯門一帶的自然風光和自己泛舟的愜意感受。
這兩首詩描繪了東魯門的山水之美和泛舟的雅趣。詩中將現實與典故相結合,展現了詩人的浪漫情懷和高雅情趣,在文學史上體現了李白詩歌清新自然、意境優美的特點。
惜別言深意轉遲,騷壇尚見豎降旗。
記從茗碗臨窗夜,歸及花燈上市時。
半部溪山留后約,滿囊書畫付新知。
古城依舊青青柳,難系春風一卷詩。
此地無人日,蒙頭且自過。
驚心非虎兕,刺眼是山河。
風度衣逾薄,霜侵鏡已皤。
更添愁寂處,鐘磬晚堂多。
谷口云橫草不生,
弗容斤斧弗容耕。
呼童盡拾風前葉,
自去提撕折腳鐺。
稻塍徑窄,耐淺寒、低顰屢整羅裳。風嫩波沈,櫓稀人淡,深秋共倚斜陽。暮山靜妝,對鏡奩、還暈丹黃。溯來時、翠柏陰多,故家喬木感凄涼。
誰醒泛秋輕夢,近荒城一角,夜色茫茫。邀醉清燈,留英殘菊,連宵倦客幽窗。舊游可傷,縱再來、休管滄桑;更西湖、倩影蘭橈,那堪思故鄉。
露氣如微蟲,
波勢如臥牛。
明月如繭素,
裹我江上舟。
豈為長者畏時名,梁楚何從得此聲。
只隔螺江衣帶水,自應別駕舊廉平。
噫嗚雙柩出平川,五月黃梅欲雨天。
長愧江南徐孺子,只雞斗酒是何年。
馬家真龍種,西極來流沙。
毓此玄氣精,千載成靈華。
應圖光瑞日,鴻祉熙無涯。
浩歌靈芝辭,為我懷漢家。
天氣融和溫若酥,
萬卉人間總沾無。
鵝黃柳綠成金縷,
爭似看花滿御都。
一機不副,截斷千差。
瓶瀉妙答,綴齒粘牙。
何如在國清寺里,偷佛飯食菜滓。
寶澤樓前月滿,瓊恩堂后花明。
耳邊簫鼓動江城。元夕故園風景。
去歲今宵內苑,承恩賜宴觀燈。
人間天上最關情。卻笑萍蹤無定。
懶佩萸囊漫拾梯,袷衣但有影相隨。
荻洲乍冷鷗先覺,山菊孤芳蝶未知。
日入青波同澹宕,云搖白草各披垂。
紛紛雁字吟肩過,卻把幽懷寫寄誰。
白苧衫輕不耐涼,滿庭疏雨月無光。
山河影沒秋才半,鼓角聲寒夜未央。
丹藥杵閒玄兔歇,桂花香靄素娥藏。
乘槎便欲浮銀渚,乞取清輝照四方。
初去煖風綠柳,
重來冷雨黃花。
天末數聲塞雁,
庭前滿樹寒鴉。
婆婆船尾起炊煙,
稚子船頭自在眠。
郎自下罾儂補網,
水多魚處便停船。
出郭剛十里,到來隔世嘩。
不知誰是主,即此便為家。
半榻懸清夢,疏欞見晚霞。
幾年淪落意,盡付海東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