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廬山謁濂溪周先生墓
自從洙泗分支遠,便到濂溪接派流。
欲向眼前尋樂處,直于山頂看源頭。
一川風月誰能領,四面庭除草自幽。
今日瓣香祠下拜,斯文天壤共悠悠。
自從洙泗分支遠,便到濂溪接派流。
欲向眼前尋樂處,直于山頂看源頭。
一川風月誰能領,四面庭除草自幽。
今日瓣香祠下拜,斯文天壤共悠悠。
自從儒家學說從洙水、泗水起源并流傳開來,到后來就發展到周敦頤先生這里承接了流派。想要在眼前尋找能讓人快樂的地方,那就直接到山頂去探尋源頭。一川的清風明月有誰能夠領會呢,四周庭院里的雜草自然顯得清幽。今天我在祠堂下恭敬地焚香禮拜,這文化學術將與天地一同長久流傳。
洙泗:洙水和泗水,春秋時屬魯國,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這里代指儒家學說的起源。
濂溪:指周敦頤,因其世居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濂溪,學者稱濂溪先生。
瓣香:拈香禮拜,表崇敬。
斯文:指文化學術。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周敦頤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是理學的開山鼻祖。詩人登上廬山拜謁周敦頤墓,可能有感于周敦頤對儒家學說的傳承和發展,在當時理學逐漸興盛的社會環境下,懷著崇敬之心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周敦頤的尊崇和對儒家文化傳承的思考。其特點是將文化傳承與自然景象相結合,借景抒情。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理學先驅的敬重和對文化延續的關注。
孤舟明月泊潯陽,欲聽琵琶更斷腸。莫訴尊前離別淚,客中何事不沾裳。
武夫惡文士,每見輒不喜。排紛須大劍,安用毛錐子。豈知管城翁,功閥著青史。羲之筆陣圖,善戰固其理。賢哉小謫仙,好古良有以。獨憐中書君,飄泊無定止。誰將素瑯玕,實此錦繡篚。瑤山列群峰,玉筍連厥趾。置君丘壑間,未覺形神滓。光聯玉蟾蜍,含凍共棐幾。玲瓏小九華,一一名可指。作詩寄遠人,為洗塵埃耳。秀句與珍玩,清絕那可擬。燦然珠玉間,尚許蒹葭倚。我生墮江湖,放浪謝簪縰。塵泓久寂寞,禿穎亦頹委。當為千里贈,勿念一枰恥。配此古獸爐,縹緲孤煙起。
道院僧居相與鄰,綠陰門巷不生塵。落花飛絮無情緒,只解年年斷送春。
江月沈沈任大鈞。蕪城欲見異鄉春。曾經滄海真疑幻,未種紅桑劫有因。一宿歷陽為野澤,諸天法雨自微塵。卅年身世兼斯世,已覺人間無甚新。
南津嘔啞聞秋語,濕籜黃蕉掩幽處。關門夜開稻花香,瀾河曉洗流云杼。蘆笙含風滿簟花,出門葭菼川麻麻。嬌猩葉舞一蝶墮,似惜清翹浣花餓。
人間友道冷于秋,伐木無聲萬古愁。頭白東峰一遺老,獨尋宿草吊荒丘。
黃發歸來共理田,食貧終不羨逢年。泮宮燈火憐相并,李合科名愧獨先。紅藥花翻分陜路,白鷗沙占太湖邊。年來南極當吳分,莫怪鄉人擬二仙。
古道垂楊映綠莎,中流橫吹咽清波。黃花九日淩霜發,白苧三秋并雪歌。朔氣乍傳金柝冷,秋光遙墜玉繩多。朱門豈必非同調,大有才人挾瑟過。
悵望倚門久,月光清滿天。念家情切切,為客鬢娟娟。細草荒山徑,游云過石田。安能攜爾輩?飽飯老林泉。
紫騮踏花云滿足,南陌東阡日馳逐。不如幽谷黃衣郎,好音綿蠻出深木。鄰家女兒愁別離,楊花卻傍珠簾飛。樓前關山人未歸,奈何奈何啼黃鸝。
長路頻來往,空將歲月虛。百為超俗慮,一步到天初。只使心無蠹,何須食有魚。燕山二尺屋,可讀五車書。
一秋今到十賢堂,萬事傷心嘆渺茫。草綠梁臺猶殿閣,花殘宋苑只宮墻。天南星宿元朝斗,崖北靈芝本向陽。未老息棲終傍此,預愁人擬臥龍岡。
登樓猶記月如盤,重到秋深桂子殘。客屐十年從此絕,徒留一夢說邯鄲。
和調失黏詩句,按摸出格文章。盡可追陪黨進,不消更覓君房。東鄰莫效西子,南窗何減北扉。一螢道我來往,焉用宮蓮送歸。
滿目硝煙萬里昏,東南半壁舊啼痕。春風沉醉鵑聲歇,賴有詩人起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