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光寺登道山亭讀曾南豐先生撰碑
不見神光解吐虹,
滿亭苔蘚舊游空。
職方諸貢歸王會,
賢守遺碑見土風。
城郭尚存人物異,
江山如故古今同。
欲將往事增惆悵,
望斷煙波沒去鴻。
不見神光解吐虹,
滿亭苔蘚舊游空。
職方諸貢歸王會,
賢守遺碑見土風。
城郭尚存人物異,
江山如故古今同。
欲將往事增惆悵,
望斷煙波沒去鴻。
不見神光寺曾有吐虹的奇觀,道山亭里苔蘚滿布,舊日游蹤已空。職方所掌的各地貢物歸入王會圖,賢明太守留下的碑刻可見一方風土。城郭依舊存在但人物已不同,江山如舊而古今變遷相同。想將往事更添惆悵,望斷煙波只見飛雁消失其中。
神光:指神光寺,福州古跡;曾南豐先生:即曾鞏(1019-1083),北宋文學家,江西南豐人,曾任福州知州。
職方:《周禮》中掌天下地圖與四方職貢的官,此處代指地方貢物;王會:《逸周書·王會篇》,記諸侯朝見周王之事,代指國家統一。
賢守:對曾鞏的尊稱,因其曾任福州知州;遺碑:指曾鞏撰寫的道山亭碑記。
去鴻:飛遠的大雁,常喻時光流逝或離人。
曾鞏任福州知州期間(1073-1074),曾為道山亭撰寫碑記,成為當地文化地標。此詩應為后人游覽神光寺、道山亭時,見曾鞏遺碑與舊跡衰微,觸景生情而作,反映了對先賢的追思與古今變遷的感慨。
詩以游覽為線索,由眼前空亭、舊碑起興,通過‘城郭’與‘江山’的對比,凸顯人事代謝與自然永恒的主題,結尾以‘望斷煙波’的空闊之景收束,余韻悠長,是一首借古抒懷的佳作。
極目樓頭望紫煙,夢回宮闕思悠然。蓬萊地隔鴻書渺,閶闔天高象魏懸。萬國衣冠同拜舞,當年江漢憶旬宣。于今獨抱葵心在,欲奏南山第幾篇。
秋江水落波痕淺,平沙渺渺連天遠。白蘋紅蓼滿瀟湘,枯葦黃蘆迷漢沔。鴻雁恒憐澤國秋,數聲忽報楚天秋。萬里避寒違朔漠,幾行帶雪下汀洲。云水微茫少矰繳,歲歲南來歡有托。霜田豈乏稻粱謀,江村自得棲遲樂。黃鶴樓前鐵笛鳴,時驚嘹唳兩三聲。湖通巴蜀寒煙凈,天接荊衡暮景澄。嗟爾迢迢自荒服,慕戀中華生計足。行當懋德覆群生,盡使洪纖皆發育。
落落南班間世英。風流人物漢更生。當時良月垂孤處,天女驚香下廣庭。鯨作量,兕為觥。盡傾家釀祝脩齡。校讎天祿須君輩,藜杖看陪太乙星。
荔支名字太紛紛,所見多應不逮聞。別有深紅霸群品,郡人呼作大將軍。
蓬萊宮闕到人稀,仙侶重來歷翠微。早向璇霄瞻法駕,暫因芝室解朝衣。地偏漸覺鸞聲遠,風肅虛疑鶴馭歸。相對不嫌清坐久,從來去住本忘機。
酒于元亮卻無懷,道在堯夫亦打乖。老覺希賢心獨在,相思一夜遍天涯。
當日亡秦勢尚孤,更尋人杰共相扶。亦知漢主多驍將,不及淮陰一釣夫。驚呂沙邊云欲暗,報韓心里血難枯。如何授劍功成后,去訪神仙莫與俱。
東風好趁舞身斜,一樹飄搖十萬花。何必騷人傷落絮,斯心高遠在天涯。
五嶺無南據,群星欲北流。天將蛟蜃盡,人以水云留。烈士年宜暮,先公志定酬。龍云蒸變日,尺寸亦橫秋。
不得巢湖信,時詢渡口居。繞籬河路折,背郭草堂虛。林靜風驚犬,溪暄晚聚漁。主人游未倦,閑殺半床書。
信來贈寶鏡,亭亭似團月。鏡久自逾明,人久情愈歇。取鏡掛空臺,于今莫復開。不見孤鸞鳥,香魂何處來。
數里秦淮畫軸開,唐人賞后宋人來。無邊風月要酬答,一處旗亭買一杯。歌歇陳宮玉樹春,可憐商女亦成塵。老成惟有秦淮月,往日曾經照古人。
月底明肌粲壽陽,道人呼入竹西堂。安排臘味千鐘酒,消破春風萬斛香。花鳥有情應見惜,蛾眉傾國故難藏。西湖骨朽東坡遠,又為君詩惱一場。
水飲已忘三月味,囊空真乏一錢儲。屢空本是吾家事,贏得閒身且著書。
一念貪癡萬劫饑,山翁何事不忘機。明知信施難消得,日日城中乞食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