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寺四首 其四
長思靜者居,此地即吾廬。
榻寄青龍藏,經橫白鹿車。
漁歌聞欸乃,僧酒灌醍醐。
去住成泡影,軒裳意轉疏。
長思靜者居,此地即吾廬。
榻寄青龍藏,經橫白鹿車。
漁歌聞欸乃,僧酒灌醍醐。
去住成泡影,軒裳意轉疏。
長久以來就向往靜者的居所,這里就是我的家了。我的床安置在如青龍潛藏般的地方,經書橫放在如白鹿拉的車上。能聽到漁夫唱著悠揚的漁歌,僧人喝著如醍醐般的美酒。人生的去留就像泡影一樣虛幻,我對功名利祿的心意越發淡薄。
靜者:指內心寧靜、遠離塵世喧囂的人。
青龍藏:形容地方幽靜深邃,如青龍潛藏之處。
白鹿車:傳說仙人常乘白鹿拉的車,這里可能指放置經書的地方。
欸乃:象聲詞,形容搖櫓聲,也指漁歌。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義,這里指美酒。
軒裳:本指古代卿大夫的車服,后指代官位爵祿。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以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山寺時,被山寺的寧靜氛圍所感染,從而引發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名利的思考。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喧囂和紛擾,詩人借此表達自己的心境和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真摯,通過自然質樸的語言展現出詩人超脫的心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的影響力,但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精神追求和對世俗的反思。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曉天涼露。天上玉簫吹,飛聲如雨。金闕高寒,閑卻一庭梅雨。漫漫八表塵埃夢,把文章、洗空千古。精神一似,風裳水佩,蘭皋蘅浦。 看萬里、跳龍躍虎。甚花嬌英氣,劍清塵嫵。憔悴江南,應念小窗貧女。朱樓十二春無際,倚蒼寒、青袖如故。茶香酒熟,月明風細,試教歌舞。
情癡倦極,天闊歸遲,吟魂無力隨風。月落墻陰,一屏睡睫濛濛。邯鄲平生難記,記花前、猶醉金鐘。留連處,忽一聲山外,吹度晴鐘。 覺來重重追憶,似游塵飛去,那拾遺蹤。寄謝芳卿,向來曾主芙蓉。人間興亡萬感,看千年、與夢皆空。披衣起,倚闌干、人在笑中。
一健如仙,東湖煙柳,坐擁吟翁。幾許功名,百年身世,相見匆匆。 別來三度秋風。怕看見、云間過鴻。酒醒燈寒,更殘月落,吾美樓中。
楊柳樓深,推夢乍起,前山一片愁雨。嫩綠成云,飛紅欲雪,天亦留春不住。借問東風,甚飄泊、天涯何許。可惜風流,三生杜牧,少年張緒。 陌上差差攜手去。怕行到、歌臺舊處。落日啼鵑,斷煙荒草,吟不成誰語。聽西河、人唱罷,何堪把、江南重賦。敲碎瓊壺,又前村、數聲鐘鼓。
千樹玲瓏罩,正蒲風微過,梅雨新霽。客里幽窗,算無春可到,和愁都閉。萬種人生計。應不似、午天閑睡。起來踏碎松陰,蕭蕭欲動疑水。借問歸舟歸未。望柳色煙光,何處明媚。抖擻人間,除離情別恨,乾坤馀幾。一笑晴鳧起。酒醒後、闌干獨倚。時見雙燕飛來,斜陽滿地。
客里凄涼,桐花滿地,杜宇深山。幸自君來,誰教春去,剪剪輕寒。 愁懷無語相看。謾寫人、徽弦自彈。小院黃昏,前村風雨,莫倚闌干。
怨草迷南浦,愁花傍短亭。有情歌酒莫催行。看取無情花草、也關情。 舊日臨岐曲,而今忍淚聽。淮山何在暮云凝。待倩春風吹夢、過江城。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 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
詩見趙鼎臣二。
夜半詩壇喜解圍,楚天云淡玉繩低。 撞鐘自得興不淺,泣鬼初成人未知。 踏月過橋驚鶴睡,犯霜對語伴鳥啼。 蕭條此意欣重見,絕勝圍紅醉玉卮。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推篷四望水連空,一片蒲帆正飽風。 山際白云云際月,子規聲在白云中。
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熏。繡幃人念遠,暗垂珠淚,泣送征輪。長亭長在眼,更重重、遠水孤云。但望極樓高,盡日目斷王孫。 消魂。池塘別后,曾行處、綠妒輕裙。恁時攜素手,亂花飛絮里,緩步香茵。朱顏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長新。遍綠野,嬉游醉眠,莫負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