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鄉友羅宗杰大尹時已致政家居二首 其一
白頭湖海愧婆娑,高致如公見幾何。
射鴨堂深明月滿,養魚池迥落花多。
登山不必攜紅粉,近水還應衣綠荷。
從此寄聲公信否,鑒江分我半煙波。
白頭湖海愧婆娑,高致如公見幾何。
射鴨堂深明月滿,養魚池迥落花多。
登山不必攜紅粉,近水還應衣綠荷。
從此寄聲公信否,鑒江分我半煙波。
頭發花白漂泊湖海,我慚愧自己的潦倒模樣,像您這樣高雅情致的人能有幾個呢。射鴨堂幽深,灑滿了明月的光輝,養魚池曲折,飄落的花瓣很多。登山游玩不必攜帶歌女,靠近水邊還應穿上用荷葉制成的衣服。從此我傳個消息給您,您信不信呢,讓我在鑒江分享您一半的煙波之美。
白頭:指頭發花白,形容年老。
婆娑:本指舞蹈的樣子,這里有潦倒、不得志之意。
高致:高雅的情致。
射鴨堂:堂名,可能是羅宗杰家中建筑。
迥:曲折、深遠。
紅粉:指歌女。
綠荷:可能指用荷葉制成的衣服,象征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狀態。
鑒江:水名。
羅宗杰已辭官回家,詩人在漂泊湖海的狀態下,可能聽聞友人閑適的生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或動蕩后的恢復期,詩人或許在仕途或生活中不如意,看到友人的生活而心生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生活的贊賞與向往。其突出特點是通過描繪友人生活場景展現高雅情致。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閑適生活的追求。
家遠夢難成,漏靜燈無語。
一夜瀟瀟淅淅聲,五老峰前雨。
霽影蕩澄鮮,山翠開眉宇。
春色三分已二分,綠滿潯陽樹。
古道于今嘆《式微》,
臨歧執手更依依。
山靈似有留行意,
一片停云久不飛。
紅塵久住。仙馭凌波去。本似行云無定處。那更臘殘風雨。
瑤芳片片輕飛。但留青子欒枝。孤負歲寒幽意,如今卻與春宜。
獨坐茅亭濯晚涼,
檐前萬影立筼筜。
數聲蕭琴渾疑雨,
細細吹來卻有香。
玉杯跪進帝臺漿,
搔背麻姑鳥爪長。
小住仙都須快意,
前塵休問海生桑。
繡閣橫云峻,丹梯絕磴通。
鳥啼依徑竹,人對飏花風。
俯眺湖光白,酣歌燭燄紅。
今宵歸興緩,還喜友生同。
貴不愿夔龍侍輦歌九韶,富不愿金谷秦箏按六幺。但愿中秋無云月當午,王郎酒酣為余吹洞簫。洞簫翕兮天氣清,北斗插地天河傾。洞簫急兮天氣肅,秦娥咽月湘妃哭。大簥簫簫風入松,崩云裂石吟水龍。小言札札機弄杼,一聲兩聲落花雨。欲囀不囀態自生,上林學語調春鶯。天聲竹聲妙無間,紫塞銜蘆迭秋雁。秋雁春鶯嗾嗾啼,盡隨明月靄金閨。鴛鴦機上流黃妾,絡緯鐙邊織錦妻。別有關山限城闕,風吹不到音塵絕。紈扇朝辭漢輦恩,琵琶夜控胡天月。月中霜杵響泠泠,孤猿嘯月不可聽。開處乍疑花躑躅,放時還作雨淋鈴。淋鈴躑躅成幽咽,幽咽不通聲暫歇。定有肝腸未許人,指中飛出蓮花舌。自言結客少年場,芙蓉出水未有霜。十年學調白翎雀,四海難逢金鳳凰。今夕何夕是三五,夜如何其夜未央。請君徘徊三五弄,請君為作洞簫行。我初好音惟好此,羌篴胡笳空聒耳。不惜黃金鑄子期,不遇平原不買絲。秦時弄玉去不返,嗟君此曲出已晚。不羨君家王子淵,青宮作賦萬人傳。不羨君家王子晉,玉笙一闋花千仞。羨君顏色簺花紅,呼吸噫氣通玄風。會須控鶴歸緱嶺,不教吹簫入漢宮。
漢磧秦城望欲迷,百年興廢草萋萋。
風吹木落駝銜尾,沙擁桑乾馬裂蹄。
此日雄圖歸冀北,誰家清夢破遼西。
清時絕壤皆耕種,無地喧闐著鼓鼙。
一時耆舊盡英游,玉節迎鑾暫少休。
不以秦人視越瘠,載馳楚尾與吳頭。
兩淮濃被鐘離政,一水聊縈杜若洲。
行見鋒車還禁橐,已看仁化浹魚鷗。
道人詩思瀉江湍,乞食侯門鋏屢彈。鋪褐臥云何處去,不應投老累儒冠。
每憶詩人賈閬仙,投冠去學祖師禪。塵埃不染心如鏡,妙句何妨與世傳。
薄陰不散湖天暮,一丸飛破云影。積翠苔磯,嫩寒簾幕,早是離筵乍整。眠鷗夢警。又葉響菰蒲,掛帆風緊。惜別回頭,九峰如睡髻鬟冷。
華年容易去也,嘆歡悰漸減,鴻泥重認。明月街頭,軟紅塵里,兩地相思分領。暗搔吟鬢,怕倦侶天涯,帶圍消損。一笛山陽,醉魂愁又醒。
橫階十尺煙光青,枯槎溜雨欹中庭。
奇質疑遭龍火劫,遺珠黯淡蟠雷霆。
膚理庚庚繡石發,古斑似結丹砂英。
蛇穿螬齧螻蟻穴,時有光怪騰宵冥。
當年移植西湖種,留煙宿月延風清。
遞經門闌換主客,誰記歲月分衰榮。
斷節半銜癡癭長,盤凹或寄華苕生。
主人愛護不忍斫,環以翠筱森亭亭。
時來旋繞據其腹,聳肩袖手吟咿嚶。
摩挲幾回增慨息,含毫渺慮悲蘭成。
古音瑯瑯響清絕,恍奏長笛開林坰。
我生閱世本百感,況觸孤調傳商情。
哦詩夜半蟲語歇,空堂淅淅來秋聲。
斗茗敲棋逸趣新,水紋冰簟凈無塵。栽成花木陰原好,誦到詩書味最真。高雅盡容來結社,唱酬差喜有同人。孤懷自笑耽清寂,許我園林寄此身。
消夏頻臨舊草堂,喜他有竹有池塘。參差山石分高下,屈曲欄桿互短長。文木幾堪安古硯,水晶簾好護藤床。牙簽玉軸縱橫處,寶鴨時焚一縷香。
讀書曾愛杜鵑樓,霜葉紅時坐未休。
別后煙霞常入夢,重來松菊正逢秋。
欲尋老衲精藍改,話到青山白發羞。
好是結茅鄰仲蔚,不教城市隔林丘。
平生李白幾詩歌,
傳載存亡事不訛。
捉月浪傳何所據,
欲將遺恨比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