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明尚書汪圣錫挽詞二首
性與天真合,心惟圣處求。有書皆默記,無事不冥搜。相業期黃發,祠官恃黑頭。為霖幾人望,誰料倏成休。
刻意追元祐,斯文未喪予。前生陳正字,今代傅中書。太末分攜晚,東膠覿面初。追思二十載,痛哭淚盈裾。
性與天真合,心惟圣處求。有書皆默記,無事不冥搜。相業期黃發,祠官恃黑頭。為霖幾人望,誰料倏成休。
刻意追元祐,斯文未喪予。前生陳正字,今代傅中書。太末分攜晚,東膠覿面初。追思二十載,痛哭淚盈裾。
其一:您的天性與自然本真相合,內心只向圣人之境求索。所有書籍都能默記于心,凡事都深入探究。本期望您能在晚年成就宰相大業,正當壯年卻身任祠官。多少人盼您如甘霖普降,誰料您突然離世。其二:您刻意追慕元祐文風,文化道統得以傳承。前世當是陳正字那樣的才士,今生堪稱傅中書一般的賢能。在太末分別已遲,初次見面是在東膠。追思二十年間往事,淚水浸透衣襟。
天真:自然本真的天性。
冥搜:深入探究、搜索。
黃發:指年老長壽,此處期望汪圣錫能長期執政。
為霖:用《尚書》“若大旱之望云霓”典故,比喻濟世之才。
元祐:北宋哲宗年號,此指元祐時期興盛的文風。
斯文:指禮樂文化、學術傳統。
東膠:古代太學,此指學者聚集之地。
覿面:當面,見面。
裾:衣襟。
此詩為南宋學者挽悼汪應辰(字圣錫)而作。汪應辰是紹興五年狀元,官至端明殿學士,以才學與操守著稱。其去世后,作者追憶其生平:他博聞強記、追慕元祐文風,本應在政壇大展拳腳,卻壯年早逝。詩中既融入對逝者才德的贊揚,也包含作者與汪氏二十載交游的私人情感。
全詩通過對汪圣錫天性、才學、志向及交游的追述,既肯定其“斯文未喪”的文化貢獻與“為霖”的濟世之才,又以“倏成休”“淚盈裾”傳遞深切哀思,是一首兼具史傳價值與情感深度的挽詩佳作。
羽衣來自合山前,見說山中老散仙。
出岫無心云傍日,歸巢有意澗鳴泉。
同襟汗漫尋常客,掉鞅文章四十年。
我亦近為猿鶴侶,試從香火結前緣。
醉里筍輿宜,閑攜一卷詩。
微吟因興寄,會意祇心知。
谷霧連衣潤,天風帶葉吹。
卷窮還自笑,那復記誰為。
小雨添溪滑,新晴散野清。
寸襟如水闊,一槳共云輕。
坦坦道皆直,縈縈徑自橫。
天衢從此卜,何用問前程。
萬里云開瑞日明,雕甍遙接九重城。
觚連丹鳳紅云繞,關度青牛紫氣迎。
新第千門俱改觀,舊溪二紀漫關情。
今宵且向橋頭宿,又聽冬冬打六更。
涉筆牛腰倦不支,余工那復到新詩。
殷雷秧綠又期月,指日棗紅能幾時。
自古兵財無上策,于今社稷寄西陲。
入郛及國均危道,勿謂君侯不敢知。
暑風空戰荻蕭蕭,盡日舟行淖沒腰。
曾見決堤憂螘漏,未聞涸轍縱鰍跳。
成渠致利今無鄭,具備先時古有堯。
安得圩圖比安上,憂時如俠奏清朝。
楓落吳江冷,曾聞五字傳。
懸知鷙累百,何待己能千。
清氣溪山宅,閑情月露篇。
六經須鼓吹,吾子盍先鞭。
恩門小簡寫門生,六載交情老弟兄。
一念吹毛牙角訟,十年握手肺肝傾。
酌貪誰飲南??水,敵怨人談北府兵。
空券更憐蠅筆誤,卻因誤處得分明。
晚秋過了小春催,放盡山家綠萼梅。
東閣渠關詩興動,南枝先放暖風回。
素裳肌透未融雪,碧蒼色欺初暈苔。
惆悵東籬正岑寂,重陽消得滿園開。
萬分川流異,一本大化同。
小閉即俱塞,大徹何不通。
大人猶赤子,少成同老翁。
今古任異世,不息將何窮。
巨崖森四立,谺洞費前瞻。
鳥道穿危磴,虬松奮老髯。
巖高全似砌,水小不成簾。
半生才此見,雖倦未應嫌。
秋水芙蓉試早粧,半軒微雨灑鴛鴦。
細腰正欠酬金餠,奮翼何堪卸玉梁。
發鬒釵橫人在牖,繩低斗轉月侵床。
無情花影云來去,都做一天風露涼。
靜即為方動即圓,幼知棋局老饒先。
封同桑梓一千戶,跡遠蓬萊二十年。
品祿幸猶容后隠,干畬何敢擬前賢。
只余筑室疑相似,三萬牙簽還儼然。
憶昔癡兒幸,聯君季氏姻。
兩家成契闊,一夢記酸辛。
鄉譽聞君子,銘章又古人。
落花愁暮雨,凄冷不成春。
四時冬復春,造化一機會。朔風空草木,余枿猶病醉。
梅花于其間,居殿復居最。三春在何許,不在粉須外。
我嘗玩茲理,若決江河沛。冰壑臥寒松,雪嶺立老檜。
見命謂受獨,落落一二輩。有此不改節,不與世同嗜。
抱貞開化元,此花而已矣。整刷此精神,寸草亦生氣。
嗟嗟迷復者,膠轕隨寤寐。萌蘗尋斧斤,豈知七日至。
擊壤詠天根,巧歷不能計。持以印梅花,無語獨嘆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