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二首
道義年來勝,幽居興倍長。望隨愁共遠,懶與事相妨。斜月光生座,脩梧影轉廊。是心無起滅,世態(tài)自炎涼。
已嘆東隅失,桑榆浩莫收。只知心緒懶,那覺鬢毛秋。有酒堪藏拙,無門可避愁。吾今知此意,萬事付悠悠。
道義年來勝,幽居興倍長。望隨愁共遠,懶與事相妨。斜月光生座,脩梧影轉廊。是心無起滅,世態(tài)自炎涼。
已嘆東隅失,桑榆浩莫收。只知心緒懶,那覺鬢毛秋。有酒堪藏拙,無門可避愁。吾今知此意,萬事付悠悠。
這些年來越發(fā)崇尚道義,幽居的興致倍增。愁緒隨遠望而延伸,慵懶讓我不被世事所擾。斜射的月光灑在座位上,修長的梧桐影子轉過回廊。內心平靜無波瀾,世態(tài)炎涼自顯現(xiàn)。已感嘆早年時光虛度,晚年的時光也難以把握。只知道心緒慵懶,沒發(fā)覺兩鬢已如秋霜。有酒可用來掩飾自己的不足,卻沒有辦法躲避憂愁。我如今明白了這個道理,把萬事都交給時光去處理。
道義:道德和義理。
幽居:隱居。
興:興致。
脩梧:修長的梧桐樹。
起滅:生起和消滅,指內心的波動。
東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年。
藏拙:掩藏拙劣,不以示人,常用為自謙之辭。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人生的某個階段,經(jīng)歷了一些世事的變遷,對時光和世態(tài)有了深刻的感悟。可能是在隱居生活中,看到時光流逝,世態(tài)炎涼,從而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fā)詩人對時光和世態(tài)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語言平實卻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能反映出當時文人在面對生活時的一種心境和思考。
散逸云林彷惠連,佐時全仗廟廊賢。閉門不解當時務,只合教兒讀諫篇。
身似浮槎何足絆,家同墮甑不須看。枉裁白發(fā)三千丈,可奈青泥八百盤。
深蒙頻見召,驚悚可奔馳。三州緣未盡,不能離。諸方主醮,叨忝度群迷。忽承佳翰至,不久親來,再同一話玄微。善稱揚、大道根基。開發(fā)眾心疑。前程關要處,謹精持。玄珠收得,時復飲刀圭。寶華圓滿后,透過晴空,玉京別有佳期。
客來雪鵲亂鳴檐,坐語移時肯自淹。畫學還應推米芾,飲宗只合事陶潛。病防極熱微添火,人快輕酣半捲簾。元笈一篇談未了,瑩瑩心眼朗秋蟾。
樓倚東風外,憑高取次吟。柳低黃鳥近,日撫翠屏深。世換如收局,人亡不在琴。凄涼圖畫里,愁絕百年心。
昔出憂雨來,今行恐無雨。儻蘇八月旱,寧受一日苦。瀟瀟涼浥稻,稍稍潤入土。生物吸流滋,如饑得膏乳。田家隔短墻,頗亦聞笑語。幸收饘粥資,筋力庶可補。
長向春山數(shù)別期,春花次第報君知。舟回剡曲緣何事,劍合延平在幾時。庭院煖風花氣入,池塘微雨鳥聲低。甕頭酒熟邀誰共,惆悵歸云獨拄頤。
移來深院伴名流。依然度春秋。曾經(jīng)富貴榮華,焦骨傲王侯。觀國色,說風流,共綢繆。愛欄桿外,春水涓涓,春鳥啾啾。
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卜云其吉,終然允臧。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山下方塘一鏡開,主人高興滿池臺。中秋好月重陽菊,問道誰家送酒來。
鞏洛移官日,荊襄過里年。郡符分舊虎,江樹聽新蟬。河內人虛借,關東政久傳。行經(jīng)五柳宅,一為吊先賢。
榮辱升沉豈足論,自窮經(jīng)史在朝昏。老夫肯負平生學,獻策定登金馬門。
戴笠披蓑軍十萬,饑嗔飽喜客三千。
熒熒枯蚌中,急雪灑不滅。西風明日晴,雙花為儂結。
百年幽癖向煙霞,海岳茫茫日已斜。開老蘋花秋浦靜,野鷗來往水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