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拄杖供仁山主二首
錯節孤根勁有馀,坐床須按起須扶。一生用底今相贈,更問林間有此無。
洗足投筇只坐禪,厭尋歧路費行纏。老來不復人間事,不用山公更削圓。
錯節孤根勁有馀,坐床須按起須扶。一生用底今相贈,更問林間有此無。
洗足投筇只坐禪,厭尋歧路費行纏。老來不復人間事,不用山公更削圓。
第一首:這根節疤交錯的孤根手杖,堅韌有力;坐下時要按住,站起時需扶持。我一生使用的東西如今贈你,試問山林間還有這樣的嗎?第二首:洗足后放下竹杖只坐禪,厭倦了尋找岔路耗費行纏。年老后不再過問人間俗事,不用山公再將它削得更圓。
錯節孤根:指樹木根節交錯,形容手杖材質堅韌。
用底:用什么,此處代指所贈拄杖。
筇(qióng):竹杖。
行纏:綁腿布,代指行路時的裝束。
山公:或指山僧,亦可能泛指制作手杖的人;削圓:削制圓整。
此詩為作者贈友人仁山主拄杖時所作。通過對拄杖質地、用途的描寫及贈物舉動,反映出二人交游情誼與對禪修生活的共同追求。創作背景或為作者晚年,心境趨于淡泊,故詩中多有‘老來不復人間事’的超脫之語。
兩首詩以拄杖為核心,首章側重寫杖之堅韌與贈物心意,次章轉向禪修心境的表達。全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體現對友人的關懷,亦展現詩人晚年超脫世俗、專注禪修的生活態度。
隴頭流水,或西或東。哀此飛蓬,瞻望舊叢。舊叢久空,憂心忡忡。
水心亭子隔浮埃,石趾團團類劈開。醉來不記昭潭路,道是嚴陵舊釣臺。
閒居心不競,無辱也無榮。澗水流來曲,松風響得清。東林因社入,南畝待時耕。敕斷相關事,尋思效子平。
日暮天寒猶旅舍,風霜裘敝故棲棲。悲傷世路吾憐阮,闊略時情子笑嵇。狼籍鏡痕收白發,團圞燈影飯黃齏。此心合廢功名愿,何況家山在崦西。
君不能徒步上書獻天子,又不能移書帝城結王公。欲將筆力扛九鼎,紙上有說能平戎。宣和治極久忘戰,羯奴騎馬嘶淮甸。是時猶屯百萬師,無人北向放一箭。大臣搏手知何為,草間公卿兒女啼。至今謀國無上策,讀君斷藁令人悲。君家人物照青汗,曲江猶識胡雛亂。他年論事要回天,應向荊州尋好漢。
蜀水南來驀起波,命財浪擲數恒河。兵行詭道防宜預,事到因人誤總多。傀儡登場新腳色,英雄落魄苦頭陀。宣尼盡有天生德,為問桓魋奈若何。
醉來忽墮錦網窩,無奈桃圍李繞何。八角小亭無處坐,見花多處背花多。去歲春時政病身,對花不飲被花嗔。如今急報千花道,還我前來未足春。
羞捧人間宦富場,慣于風雨過重陽。銷魂把酒黃昏后,染得詞人布袖香。獨立東籬傲夕氛,西風送笛冷香勻。無端上苑移將去,成簇成團只任人。吾徒不逐鐵門檻,知命人家愛自由。且喜霜風勢趨弱,黃花一笑解千愁。
江湖落魄竟何如,昔別十年無尺書。蒼龍袖里澀古色,碧草嶺外怨離居。停舟把臂回白眼,秉燭酌酒膾神魚。明朝解纜各南北,看月峨眉一望予。
回首鄉關去路遙,白溝河上度星軺。滄洲日落迷煙草,紫陌春歸在柳條。身外浮名何足羨,鬢邊華發不曾饒。自憐瘦骨仍多病,奔走風塵肉暗消。
東言來若用言難,不用忠言亦等閒。若信當時江統論,定無戎馬到長安。
節匪有壽無由見,壽不能全節可羞。白發暗消閒歲月,黃花漫放九天秋。倚云桂子香風播,繞砌蘭芽綠葉稠。弱冠已聞人有節,于今更喜壽雙優。
西昌有佳士,力學工文章。才名動江右,馳譽翰墨場。科第膺妙選,秘閣蒙恩光。制作播當時,古人相頡頑。金石諧雅奏,干莫發光芒。優游玉堂署,意氣獨軒昂。論議振風采,英聲重輝煌。朅來偶嬰疾,歸思何遑遑。陳辭伏闕下,承恩還故鄉。征帆掛薰風,祖餞潞水傍。眷言成遠別,握手心徊徨。倒此雙玉壺,相勸各盡觴。懷思向何處,萬里吳云長。
古來憂道者,往往不憂貧。己欲循天理,心惟濟物仁。冰霜初入臘,梅柳已知春。人事難為力,林泉獨善身。
江分南北路雖殊,入海何須論異途。聞道師門方嘆若,結緣復旦又驚蘇。相知且盡杯中酒,抵掌同析案上書。卻憶南園今日事,他年萬里寄冰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