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
戲馬臺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
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歸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
紅萸佩、空對酒。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
強整帽檐敧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莼鱸,霜前雁后。
戲馬臺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
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歸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
紅萸佩、空對酒。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
強整帽檐敧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莼鱸,霜前雁后。
在戲馬臺前,在采菊的東籬下,試問歲月,還是到了重陽。我剛剛歸來,南山的翠色依然如舊。昨夜在簾櫳里聽著風雨聲,都不如當年登高歸來的時候。我有著宋玉般悲秋的情懷,又像衛玠那樣清瘦。佩著紅茱萸,空對著美酒。搗衣聲起帶來微寒,暗暗侵襲著羅袖。秋天已經所剩不多,早已是敗荷衰柳的景象。我勉強整理一下傾斜的帽檐,曾經在天涯處搔首悵惘。多少次回憶起故鄉的莼羹鱸膾,在霜前雁后的時節。
戲馬臺:在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所筑,宋武帝劉裕曾于重陽節在此大會賓僚。
采花籬下: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句。
重九:即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宋玉情懷:宋玉作《九辯》,有悲秋之感。
衛郎清瘦:衛玠風神秀異,體弱多病而清瘦。
紅萸:即茱萸,古人重陽節有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
砧桿:搗衣的工具,這里指搗衣聲。
敧側:傾斜。
故國莼鱸:用張翰見秋風起,思念故鄉莼羹鱸膾,辭官歸鄉的典故。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可能在重陽節時,經歷了漂泊后歸來,看到秋景,引發了內心的感慨,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悲嘆,也有對故鄉的思念。當時社會可能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詞人的漂泊或許也與社會環境有關。
這首詞以重陽節為背景,通過描寫秋景和運用典故,抒發了詞人的悲秋、思鄉和漂泊之感。其用典貼切,情感真摯,在文學上展現了較高的藝術水準,體現了詞人細膩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學素養。
文獻無如今尹神,百年耳目一朝新。亦緣向日人心古,偏信人間白發人。
字入昭陵不可摹,后來僅及晉之馀。識真盍向龜堂問,敢謂牽聯亦得書。
形容消瘦倦梳妝,點盡衣衾強自將。之死只知天可誓,此生長共影成雙。煙橫春檻愁千結,雨滴寒更淚幾行。墓草不除門戶落,謾勞青史志共姜。
夾岸蒙茸竹,枝枝有鳥啼。夢飛芳草外,愁在夕陽西。水驛連三峽,人家各一溪。女郎祠畔望,煙雨一秋迷。
露鬣風鬃錦彩鮮,登床胡旋更翩翩。青騾祇識連云棧,不解銜杯獻御筵。
久矣金扉載筆從,每嗟詞賦擅雍容。那搖北固煙中旆,仍別西清雨外鐘。柳曲樽罍經歲憶,花邊笑語幾時逢。蓬萊出入神仙地,目極天南綵霧重。
嶺海鐘靈自昔聞,乾坤間氣此氤氳。九千里外生賢相,五百年來遇圣君。人望伊周隆至治,天教濂洛振斯文。牙簽滿架勞分借,抄誦無能嘆白紛。
寶慈垂母訓,一紀御璿除。地有占沙舊,天仍補石馀。軒星淪夕緯,翟輅去宸居。異日金縢啟,方知復辟書。旰仄身無憚,寒暄疾有加。災生纖女□,魂斷濯龍車。廞翣浮辰旭,邊簫咽暝霞。唯留長樂注,刊羨在皇家。
高閣逼諸天,秋風已颯然。他鄉對搖落,別路繞山川。雙闕祥煙里,行舟綠水前。獨游千里外,書札若為傳。
故人喜我遠還家,卻向溪陰放釣槎。且盡樽前一杯酒,明朝相望在京華。
霜空月著琉璃瓦。看流光、如水亂星射。握筆閑吟,渡些時、酒余歌罷。西風冷,雁落平沙四野。扶頭自笑何為者。夜凄清、怎地見消下。簟冷屏欹,只須信、睡眠無價。今宵恨,為誰還睡遲也。
休言鳥道與羊腸,鳥道羊腸不可方。卻喜年年種麰麥,山中不用有桄榔。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記虹橋、少年游冶,無限雨情云緒。金鞍幾度歸來晚,香靨笑迎朱戶。腸斷處,是半醉微醒,燈暗宵深語。閑愁幾許!恰一似吳蠶,繭纏絲裹,撩亂萬千縷。別離易,淡月亂鴉啼曙,淚痕紅袖沾污。深懷遙想何年了,空寄錦囊佳句。春欲去,恨不把長繩,系日留春住。相思最苦!縱說不銷魂,衷腸鐵石,涕泗也如雨。
官職雖低首不低,爭教有志竟空赍。向人指畫將何語,臥壁糊涂不解題。小女繞床猶戲劇,老兵伏地亦悲啼。春風系馬庭前樹,只想東齋醉似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