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段約齋送弟嗣宗來赴吾邑縣尉
宦游及奉親,
同氣有贈言。
至哉天下樂,
難與他人論。
昔綬官憂責,
先洗□□冤。
行志此其始,
寧為利欲昏。
持此娛祿養,
有□□孝門。
紛紛時勢眼,
庶見古罍樽。
宦游及奉親,
同氣有贈言。
至哉天下樂,
難與他人論。
昔綬官憂責,
先洗□□冤。
行志此其始,
寧為利欲昏。
持此娛祿養,
有□□孝門。
紛紛時勢眼,
庶見古罍樽。
在外為官與奉養雙親,兄弟間有贈別的話語。這是天下最美好的樂事,難以與他人言說。過去佩戴官印時憂慮責任,首先洗雪(未知)冤屈。實現志向從這里開始,豈能被利欲迷惑。以此讓俸祿供養的父母歡愉,(有未知)孝道之門。面對紛雜的世俗眼光,希望得見古人的質樸品格。
次韻:和詩時按原詩韻腳及順序創作;
同氣:指兄弟,《易經》有'同氣相求';
綬: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代指官職;
庶:希望;
罍樽(léi zūn):古代青銅酒器,此處喻指古樸高潔的品格;
□□:原文缺字,具體所指不詳。
此詩為作者次韻友人段約齋送弟嗣宗赴任本縣縣尉所作。宋代士人重視兄弟情誼與仕宦操守,詩中既回應贈別之情,亦借送弟之機強調為官當洗冤行志、以孝持家,反映當時士大夫對倫理與責任的雙重追求。
詩歌緊扣送弟赴任主題,從兄弟情誼延伸至為官準則與孝道,主旨鮮明。通過'洗冤''行志''孝門''古罍樽'等關鍵詞,突出對道德操守的重視,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是宋代贈別詩中融合倫理與仕宦主題的典型之作。
不是先爭特特開,只緣沙際欲春回。行人浪起空華想,一夜歸心著夢催。
聞道三衢守,年豐郡事稀。詩成花覆帽,酒列錦成圍。鶴發明春雪,貂裘對夕暉。扁舟應載客,閒聽洞簫歸。
仲君豈弟多學,王子清修寡言。病后空驚鶴瘦,時來或作鵬騫。
何因叢桂下,駟馬值仙郎。日駐金珂影,星流玉劍光。登龍馀顧盼,題鳳愧行藏。佇聽東山起,含香入建章。
遣恨傳觴,凝顰看鏡,刺眼春紅休洗。彎腰敗柳,弄影新蒲,銷得板橋重記。尋睇斜陽欲闌,如練澄江,照霞成綺。甚珠沈滄海,清宵灰盡,炬心殘淚。思往日。錯繡樓臺,輕陰時節,醉倚云屏多麗。傾城一顧,頑石三生,倘憶西來微意。珍重回文寄時,愁玩危芳,更歌歡子。問誰火花葉,忺人無寐,故園黃紫。
名山得佳侶,勝情倍踴躍。輕輿冒雨行,沾濕不為卻。入谷屢呼奇,謂我得所托。谷口田可耕,澗中泉不涸。巖岫饒異花,林薄多靈藥。茶椒被陽坡,芝蘭滿幽壑。竹竿千萬個,生計良不薄。世情厭冷淡,吾爾耽寂寞。速結三間茆,量營一小閣。煙霞有奇趣,朝夕飽領略。吾將從子居,相與餐葵藿。人生更何事,可博山居樂。
桂風高處,漸近中秋節。屈指推來先六日。對芳辰、符吉夢,知降神、嵩極應誕,主作人間英杰。文章逾晁董,學擅卿云,高揭聲猷縉紳列。上瀛洲冊府,師表宗藩,推第一、即黃扉召入。佐君王、經邦整頓乾坤,愿壽等廣成,更延千百。
卿云華月麗衣裳,摶拊初登下鳳凰。竹矢區區天亦愛,河圖相伴到成康。
傍路依山到處生,只因樵牧慣相輕。若教塵俗如桃李,未必梅花肯作兄。
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頰銀須,胡麻飯飽,九霞觴醉。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七十三年閑眼,閱人間幾多興廢。酸咸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總把余年,載松長竹,種蘭培桂。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霽。
近水疏籬竹半侵,枝南枝北弄晴陰。不因老眼分明見,辜負凌寒一寸心。
傳呼鸞掖吏,來訪鹿門樵。曲徑俄雙屐,空山祗一瓢。白云寒自倚,紫氣暮誰招。好去蓬萊殿,千花待漢軺。
墜素與翻紅,慘淡更何言說。信有人間恨事,是牙琴弦絕。傷心不復夢佳期,海上剩明月。愁見回文錦字,共斷腸千結。
海角煩君遠訪,江源與我同來。剩作數詩相送,莫教萬里空回。
大小三峰次九華,靈蹤今盡屬何家。漢時仙上云巔鶴,蜀地春開洞底花。閑傍積嵐尋瀑眼,便凌殘雪探芝芽。年來已奉黃庭教,夕鍊腥魂曉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