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五首 其四
萬古相尋一夢間,
掉頭林下了無關。
情懷舊雨同今雨,
蹤跡南山又北山。
簪紱已投誰束縛,
芰荷初制更寬閒。
赤松丹井依然在,
欲覓仙人問九還。
萬古相尋一夢間,
掉頭林下了無關。
情懷舊雨同今雨,
蹤跡南山又北山。
簪紱已投誰束縛,
芰荷初制更寬閒。
赤松丹井依然在,
欲覓仙人問九還。
古往今來的追尋不過是一場夢境,轉頭隱入山林便與世俗再無瓜葛。無論是故交還是新友,情誼都同樣深厚;足跡踏遍南山又到北山,自在無拘。已棄官而去,誰還能束縛我?剛裁制好荷衣,更覺閑適悠然。赤松子的丹井依舊存在,我想尋到仙人請教九轉還丹之術。
相尋:追尋、求索。
掉頭:轉首,此處指遠離世俗。
舊雨/今雨:代指老朋友與新朋友,典出杜甫《秋述》“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簪紱(zān fú):古代官員的冠飾與禮服,代指官職。
芰(jì)荷:菱與荷,此處指用荷葉制成的衣物,象征高潔隱逸。
赤松:赤松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九還:九轉還丹,道教指反復提煉的丹藥,喻指修行至境。
此詩或作于作者辭官歸隱后,通過對過往追尋的反思與當下隱逸生活的描繪,反映其遠離世俗、享受閑逸的心境。具體創作背景需結合作者生平,推測為對仕途厭倦后的抒懷之作。
全詩以“夢”喻人生追尋之虛幻,以“林下”“北山南山”寫隱逸之自由,以“芰荷”“赤松”表高潔與超脫。主旨鮮明,通過日常場景與典故的融合,展現了作者摒棄世俗束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選擇,是隱逸情懷的典型表達。
九門掛月未催班,清禁風和玉漏閑。崇慶早朝銀燭下,佩環聲在五云間。
高齋猶菊色,名勝競過從。月屆三秋閏,天令九日重。云林眠獨鶴,星斗墮雙龍。悵望桓車騎,遙聽遠寺鐘。
雨外河山生曉夢。小枕疏衾,乍覺新涼重。草際吟蛩天自動,焦桐莫便成凄弄。檐雀喧晴時一哄。遠訊難憑,顛倒釵頭鳳。侍倩西風開宿霧,西風只作凋零用。
嬋娟越機里,織得雙棲鳳。慰此殊世花,金梭忽停弄。
天河垂地月光白,荻岸秋連野水青。浪靜野漚來片片,櫓搖楓葉下冥冥。
俗耳未容聽滴瀝,水瓶聊遣挹泓澄。晴軒小酌煎新茗,紗帽籠頭似管寧。
楊柳絲絲兩岸風。前村溪路遠,小橋通。人家依約水西東。舟一葉,移過荻花叢。清景迥涵空。好山青未了,暮云重。是誰驚起幾征鴻。天然趣,卻在畫圖中。
一路青山荔子叢,華山西望粵臺東。家風蘭玉庭階上,官事參苓藥籠中。鹢首去乘潮浪白,蠣房催出酒波紅。福州自是炎蒸少,臘雪飛花落半空。
殿閣森森氣自清,不知人世有蓬瀛。日長無事宮中樂,閒與諸姬伴戲嬰。
白雪剪花朱蠟蒂,折花傳笑惜春人。請君白日留明日,一醉春風莫厭頻。
尺雪專為我輩寒,故人亦肯記袁安。麒麟紅作千金直,鸚鵡綠隨雙玉乾。貸米不煩臨古帖,敲門未敢兀吟鞍。明朝第一番花信,也辦瓊絲翠縷盤。
英袞多年去竹軒,更思風節記山樊。抗言后坐遺忠美,通使河源舊策存。詩石欲留千古永,棠陰還對一樓繁。使君才望須相繼,莫厭林間駐畫轓。
生民以來,道莫與京。溫良恭儉,惟神惟明。我潔尊罍,陳茲芹藻。言升言旋,式崇斯教。
近時洛社名真率,簞食壺漿取次游。試問西來老朝散,可能同志便相收。
頻年飲餞短長亭,暮靄沉沉一火熒。已覺平蕪千里碧,不堪回首數峰青。樓臺幾處曾登眺,身世無端入杳冥。柔櫓荒蘆如和答,幾人絲鬢為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