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居雜詠三十二首 其二十七 遷善
善者性所有,
不可無諸躬。
每見必勇遷,
吾德乃可崇。
善者性所有,
不可無諸躬。
每見必勇遷,
吾德乃可崇。
善是人性本就具備的,不能讓它不在自身留存。每次見到善都要勇敢趨近,我的德行才能變得崇高。
性所有:人性本自具有的。
無諸躬:不存在于自身。諸,“之于”的合音。躬,自身。
勇遷:勇敢地趨向、追求善。遷,遷移、趨近。
崇:崇高,提升。
此詩為南宋理學家陳淳《閒居雜詠》組詩之一。陳淳是朱熹弟子,其詩多闡釋理學思想。創作背景為日常閑居時,通過雜詠形式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性,認為善是人性本有,需主動‘遷善’以提升德行,反映了理學‘明心見性’‘知行合一’的核心主張。
全詩圍繞‘遷善’主題,指出善為人性本有,需勇敢踐行方能提升德行。語言質樸,哲理鮮明,體現了理學重視道德修養與實踐的思想,對后世修身勸善有積極影響。
山村云物外,至朔閏年愁。
獨客語茅屋,樵人共白頭。
驛花殘楚水,烽火到交州。
欲隠裂裳帛,春來重結裘。
修行吳楚間,鶴去杳難攀。
衰世已如此,愁身更入山。
巢居避太歲,藥飯救羸顏。
故友在江海,相思不得還。
短褐隨南賈,衰年異壯游。
龍旗虛左個,鴻影別中州。
晚避高麗使,春乘百濟舟。
王孫與芳草,相憶可能留。
麻衣拂市塵,外事不干貧。
野氣生寒井,天陰壓莫春。
閑身分楚鞠,白髪作吳人。
已??蘼蕪徑,青鞋憶寄頻。
自食嶼云薇,聞君白接籬。
謁靈隨社到,為客寄音遲。
瓢入新城水,舟回故渚祠。
南衣離火浣,垢敝禁煙時。
古臺臨釣渚,遺像在蒼煙。
有客隨槎到,無僧依樹禪。
風塵侵祭器,樵獵避兵船。
應有前朝跡,看碑數漢年。
離群野雁在中庭,馴養經年羽翼成。
因為哀鳴殊可念,豈知飛去太無情。
天陰月黑多機穽,歲晚山空少弟兄。
愿爾水田常飽煖,春風早問北歸程。
露下濕百草,病思生積愁。
窟泉春洗屐,氈雪莫過樓。
魂夢來巴峽,衣冠老代州。
平生仗忠信,心自與身仇。
他日憶逢君,林中訪恵勤。
鹿麛行處見,流水別時聞。
草沒秦人冢,山通越國云。
音書年歲失,莫訝白鷗群。
相逢還自失,相見盡天涯。
鄰壤初移戍,空山此寄家。
剪茸春過鹿,伐竹舊燒畬。
去后余荒槿,依溝結影斜。
筍輿行萬山,中有十里亭。
老樹祇一色,野公逾百齡。
柴關當太白,藥氣近樵青。
罔草粘枯翼,巢枝落退翎。
期探幽谷水,共??松根苓。
艾納下天雨,塵風吹冥冥。
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
淚落吳江水,隨潮到海回。
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
未老山中客,唯應賦八哀。
烏龍煙靄北,君去為親留。
彩舞初離席,音書缺寄郵。
雨登人日冢,槎別客星洲。
應有他宵約,相從及此游。
相看仍慟哭,欲學晉諸賢。
戍近風鳴柝,江空雨送船。
朔云侵別色,南雪憶歸年。
擬共鋤青術,無為俗事牽。
城中家斧冰,此地絕炎蒸。
天食青童捧,龍居白氣升。
暗燈猶宿火,寢服尚衷繒。
客話從前事,書傳入內僧。
風流今獨盡,云物老相仍。
凈榻搜涼臥,危闌入醉憑。
雨師行下界,鳥夢識中乘。
明發甬南去,他山逢智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