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益生韻二首 其二
江上逢君江上別
天涯從此判云泥
一聲長嘯吳山晚
兩岸黃鶯不住啼
江上逢君江上別
天涯從此判云泥
一聲長嘯吳山晚
兩岸黃鶯不住啼
在江邊與你相遇又在江邊分別,從此遠隔天涯,境遇如云端與泥地般懸殊。暮色中在吳地的山邊發出一聲悠長的嘯嘆,兩岸的黃鶯仍在不住地啼鳴。
判云泥:區分如云中與泥地,比喻差距極大。判,區分。
長嘯: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常用來表達激越或悵惘的情緒。
吳山:吳地的山,泛指今江浙一帶的山。
不住啼:不停地鳴叫。
此詩為和友人“益生”的唱和之作(“次韻”指按原詩用韻和詩),創作于江邊送別場景。具體時間地點無考,但可推知詩人與友人在此短暫相聚后又匆匆離別,觸發感慨而作。
全詩以江邊聚散為線,通過“逢”“別”對比與“云泥”隱喻,突出離別之痛;末句以黃鶯啼鳴的生機反襯離情之哀,情景交融,語言質樸而意蘊悠長。
不到空山里,孤標恐未真。嚴枯今日景,初蕊百年春。江店煙中樹,荒臺月下身。平生信幽節,寒夜自無人。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天公支與窮詩客,只買清愁不買田。哦詩只道更無題,物物秋來總是詩。著意染須玄尚白,梳頭得虱素成緇。
蕭蕭蓬與艾,稚子張羅戲。黃口動成擒,焉知青鳥志。高飛遠食玉山禾,機械籬邊奈爾何。
祀罷諸陵逐曉回,遙瞻旭日照金臺。香輪旋輾平沙軟,仙旆晴披宿霧開。秋色先從邊塞老,山光還繞帝城來。一官愿效山公啟,三賦慚非杜甫才。
名家繼昔賢,遺教已千年。禮向鄹人問,書從孔氏傳。橫琴清夜月,高詠暮春天。予亦狂歌者,空懷泗水邊。
稚子自操井臼,老農共話桑麻。采藥常隨樵客,乘籃時造僧家。
海燕朝始來,巢我舊堂楣。酸棗作春花,還是去年枝。微物亦有常,人事乃不齊。東風故園暮,萬里愆歸期。豈無弟與妹,志養須躬為。親憂路共長,況復音書遲。安得如海燕,飛去慰所思。
書來綵筆縱橫甚,此日春干氣象高。燕市總先騏驥骨,謝家殊有鳳凰毛。燈分太乙初攜杖,錦奪東方舊賜袍。為報汝兄真長物,不妨投劾老林皋。
晃晃紙窗明,簌簌時聞落。出戶欲尋詩,瘦驢雙耳卓。
龍死殘骸臥。尚逶迤、盤山矗嶺,地球界破。血濺頭飛都已盡,滿眼游人成夥。覓滿堵、箭瘢堆垛。刀馬南來封不住,況長槍巨炮西來舸。誰念此,足不跺。嬴秦一炬阿房播。不能燔、銅澆鐵鑄,汝軀嵯峨。文物典章隨已定,此事福邪抑禍?呵天問、天喉如剁。瑪雅灰飛遺塔在,看形容與汝差印可。嗟汝目,已重鎖。龍死殘骸臥。記洪吟、浮空過海,乾坤蕩簸。維我文明五千載,自汝胎其奇果。亦隨汝、一而再墮。地下想逢獅身獸,識文明隨漲隨摧挫,汝心果、不錐破?隔洋驕浪推狂舵。指長旗、望風披靡,寰球累卵。漢幟搖搖何處也,蹩躠愈行愈跛。誰為誦、滿天楚些?不識蒼天憐汝否,五百年、賜浴鳳皇火。昏冥夜,獨立我。
吾家古洧水,成都營別巢。通順橋西畔,聊以結衡茅。臨流辟柴扉,倚岸橫板橋。一路之字曲,兩樹矗門高。引水池其面,架木杓其腰。佳卉滋其根,惡木誅其條。何以蔽墻陰,一柳一株桃。何以翳庭除,一架一葡萄。此君不可無,修竹何蕭蕭。梅竹為妻婢,蘭桂森兒曹。多栽花與果,雜植瓜豆苗。小屋八九間,不虞風雨飄。定目觀游魚,乘興泛輕舠。盈盈隔一水,已足避塵囂。所惜干戈擾,頻年紛驛騷。世亂貴亦賤,時清窮亦豪。但使太平期,予樂真陶陶。即此適吾適,胡為自憂勞。
蒼蒼老干鑄青銅,縷縷香毛引細風。自是栽培年歲久,托根長近禹王宮。
一區容膝所,五夜讀書堂。退食慚尸位,瞻云嘆客鄉。未嫌鄰矮屋,且喜向朝陽。丙午春王正,疏狂紀葉岡。
儒法兼施自一天,桃花源里可耕田。神龍見尾神州醒,遙望騰飛四小仙。
百鎰籯金數仞堂,何如盥手頌佳章。奪胎信自非凡劑,獻佛當知便放光。斤運向來車合轍,影斜還惜雁分行。衰年離緒誰禁得,鏡里新絲莫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