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廟十首 其二
茅廬枉顧即依依,猶恨當時見面遲。文武才猷天下少,君臣契合古來稀。南征才見功初遂,北伐那堪愿已違。尚有錦江遺廟在,英名千古自光輝。
茅廬枉顧即依依,猶恨當時見面遲。文武才猷天下少,君臣契合古來稀。南征才見功初遂,北伐那堪愿已違。尚有錦江遺廟在,英名千古自光輝。
元氣在天,日星系焉。骨骾在身,四體恃焉。
王國之干,公實似焉。有煒翰墨,抑其細焉。
是書之傳,自尹氏焉。歷年雖多,人爭毖焉。
彼名家者,眾或棄焉。脅肩夏畦,亦何利焉。
一卷之師,覽者愧焉。
公在嘉祐,輔政受遺如畢公高,勛烈堂堂,奉同而隮也。
公在治平,清浄畫一如曹相國,德心休休,比規之隨也。
公在熙寧,功成身退如裴中令,壽雋番考,樂以全其歸也。
帖字宛然,既莊而復奇也。
周密無間,筆法繇此推也。
予得而藏,尚可以想麒麟之英姿也。
昔君游我里,諸老皆競爽。今逾三十年,百事一非往。
君今來京都,相對各槁項。清燈話疇昔,未語意先惘。
橐中賸緗帙,挈來耀書榥。栒虡列群編,金石振逸響。
又如春水闊,縠瀾敷浩瀁。繡鞶飫耳聞,錦囊愜心賞。
今夕亦何夕,塵塞為披敞。吾衰亦久矣,欲勉不可強。
尚記諸老言,種收同鹵莽。顧我困朝饑,羨君富秋穰。
何日遂賦歸,相從問隴?。滯穗儻可拾,我亦歌擊壤。
郗姓三傳而至恢,晉代七革而為唐。
書以世而能,摹以久而彰。
予將因高平之奕葉,而擷千古之遺芳。
於戲道徽,尚其不亡,茲其足以侈摹帖之藏。
倦游愈覺世途艱,遠矣淳風未易還。
車去出門多異轍,塵來瞇目失前山。
差殊只在毫厘際,迷復都來反復間。
珍重先生相指似,忙中自有本來閑。
溪頭徙倚對崔嵬,世上塵愁安在哉。
峭壁千尋翻素練,深崖萬古鬭雄雷。
空余鳥跡無人到,應有山靈怪我來。
偶爾相逢成勝槩,平生襟抱此中開。
去年旱勢已殊常,今歲農家更可傷。
支港鮒臣空涸轍,大田龜兆未移秧。
祇今已是眼滴血,此后應無肉補瘡。
蟣虱小臣惟痛哭,第憑宗社叫蒼蒼。
心潛書法,神造詩境。
予意是時,萬念俱屏。
樂非外騖,自得雋永。
坐令塵埃,頓發深省。
坐眠惟一室,貧與病相依。
風急夜沽酒,月明秋搗衣。
異鄉身是寄,久客事俱非。
忽忽誰可語,滿庭黃葉飛。
西風送我溧陽溪,終日篷窗祇有詩。
黃篾未妨床著筆,青緺不管鬢成絲。
雁隨去訊勞君問,鷗憶同盟尚我隨。
想見歸舟不多日,一樽牛渚訪秋期。
馬塍眩朱白,孤山自疎影。
冰雪幾歲寒,誰解為渠領。
李園百樹花,人與凡木屏。
濕蘚囘春風,猿鶴并刷整。
為我一酹之,往事莫重省。
持身非介亦非通,閑處工夫不墮空。
石室隠居雖我獨,鳳岡文社與人同。
道鐫一族多名士,惠浹千家有后功。
潛德自昭何待發,矧茲大筆詔無窮。
鴻荒有開,昉頡鳥跡。字學之興,亦既象物。
漢有議郎,曰臣蔡邕。帛書發奇,出淳古蹤。
千齡寥寥,嗣響逾邈。貞觀御床,淳化秘閣。
云漢之章,施于仁皇。厥維天葩,源宋跨唐。
萬幾燕閑,成是肆筆。弛張異用,游戲如一。
士俗之成,玄默自躬。見于首篇,尚?之風。
安不忘危,尤示注意。筆墨之余,又形拊髀。
慶歷之治,太平極功。帝心所存,天地與同。
春朝鳴珂,秋塞沈柝。一視之仁,昭此圣學。
海岳八極,羲娥九霄。媲于寶藏,萬世見堯。
五字推敲苦,君來尉所思。
眼雖如舊識,心即要相知。
屋冷云歸早,窗深月過遲。
過從無百步,清話綣論語。
可惜西風早,無因得放遲。
吹將客歸去,空有夢相隨。
舊舍松根在,新坊酒價低。
倘行天竺路,須為訪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