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 其二五一
法中王,
最高勝,
一微塵里光無盡。
無邊身相入微塵,
轉大法輪常普應。
法中王,
最高勝,
一微塵里光無盡。
無邊身相入微塵,
轉大法輪常普應。
佛法中的法王,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一粒微塵之中,也蘊含著無盡的光明。無量無邊的佛身相融入微小的塵粒,轉動大法輪,恒常普遍地回應眾生需求。
法中王:佛教稱佛法為'法王',喻其至高無上,統領一切法。
微塵:極微小的物質單位,佛教常用以比喻世間微小存在或眾生。
無邊身相:指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無量無邊之相。
轉大法輪:佛教術語,指宣說佛法、傳播真理,如車輪輾轉不停,普度眾生。
普應:普遍應化,指佛法對眾生需求的廣泛回應。
此詩為佛教證道類偈頌,或為禪宗僧人所作。創作背景與佛教‘即事而真’‘理事圓融’的思想相關,旨在通過簡短韻文闡釋佛法的至高性與遍在性,引導修行者從日常細微處體證佛法真諦。
全詩以'法中王'為核心,借'微塵''大法輪'等意象,闡明佛法既超越世間又融入細微、普遍利益眾生的特質,體現禪宗‘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證悟境界,是佛教義理通俗化表達的典型之作。
烈烈寒風起,慘慘飛云浮。
霜濃凝廣隰,冰厚結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騁平疇。
旌旗四望合,罝羅一面求。
楚踣爭兕殪,秦亡角鹿愁。
獸忙投密樹,鴻驚起礫洲。
騎斂原塵靜,戈回嶺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濱游。
禽荒非所樂,撫轡更招憂。
翠野駐戎軒,盧龍轉征旆。
遙山麗如綺,長流縈似帶。
海氣百重樓,巖松千丈蓋。
茲焉可游賞,何必襄城外。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尋。
鶯啼密葉外,蝶戲脆花心。
麗景光朝彩,輕霞散夕陰。
暫顧暉章側,還眺靈山林。
玄兔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云光暫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九都,停觀妖氛滅。
憑軒俯蘭閣,眺矚散靈襟。
綺峰含翠霧,照日蕊紅林。
鏤丹霞錦岫,殘素雪斑岑。
拂浪堤垂柳,嬌花鳥續吟。
連甍豈一拱,眾干如千尋。
明非獨材力,終藉棟梁深。
彌懷矜樂志,更懼戒盈心。
愧制勞居逸,方規十產金。
鑿門初奉律,仗戰始臨戎。
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
未展六奇術,先虧一簣功。
防身豈乏智,殉命有余忠。
春搜馳駿骨,總轡俯長河。
霞處流縈錦,風前漾卷羅。
水花翻照樹,堤蘭倒插波。
豈必汾陰曲,秋云發棹歌。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
繼文遵后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
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旗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岸曲非千里,橋斜異七星。
暫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
水搖文鹢動,纜轉錦花縈。
遠近隨輪影,輕重應人行。
華林滿芳景,洛陽遍陽春。
朱顏含遠日,翠色影長津。
喬柯囀嬌鳥,低枝映美人。
昔作園中實,今來席上珍。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余。連薨遙接漢,飛觀迥凌虛。云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巖廊罷機務,崇文聊駐輦。玉匣啟龍圖,金繩披鳳篆。韋編斷仍續,縹帙舒還卷。對此乃淹留,欹案觀墳典。
移步出詞林,停輿欣武宴。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驚雁落虛弦,啼猿悲急箭。閱賞誠多美,于茲乃忘倦。
鳴笳臨樂館,眺聽歡芳節。急管韻朱弦,清歌凝白雪。彩鳳肅來儀,玄鶴紛成列。去茲鄭衛聲,雅音方可悅。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橋形通漢上,峰勢接云危。煙霞交隱映,花鳥自參差。何如肆轍跡,萬里賞瑤池。
飛蓋去芳園,蘭橈游翠渚。萍間日彩亂,荷處香風舉。桂楫滿中川,弦歌振長嶼。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
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長煙散初碧,皎月澄輕素。搴幌玩琴書,開軒引云霧。斜漢耿層閣,清風搖玉樹。
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蘭殽陳綺席。千鐘合堯禹,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
建章歡賞夕,二八盡妖妍。羅綺昭陽殿,芬芳玳瑁筵。佩移星正動,扇掩月初圓。無勞上懸圃,即此對神仙。
以茲游觀極,悠然獨長想。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云亭響。
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黃鶯弄漸變,翠林花落余。
瀑流還響谷,猿啼自應虛。
早荷向心卷,長楊就影舒。
此時歡不極,調軫坐相于。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潔野凝晨曜,裝墀帶夕暉。
集條分樹玉,拂浪影泉璣。
色灑妝臺粉,花飄綺席衣。
入扇縈離匣,點素皎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