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別北村
結交三十載,
會面苦不易。
相逢鄖楚間,
復判三晉轡。
昔見猶朱顏,
今并黃發(fā)次。
唯公展經綸,
麟鳳見靈異。
神化俟丹青,
臺鼎有馀地。
蹇余耕牧身,
中臺本非位。
倚玉聯(lián)旌麾,
日抱鰥曠愧。
終當乞骸歸,
初服返荷芰。
愿公加餐飯,
力任天下事。
結交三十載,
會面苦不易。
相逢鄖楚間,
復判三晉轡。
昔見猶朱顏,
今并黃發(fā)次。
唯公展經綸,
麟鳳見靈異。
神化俟丹青,
臺鼎有馀地。
蹇余耕牧身,
中臺本非位。
倚玉聯(lián)旌麾,
日抱鰥曠愧。
終當乞骸歸,
初服返荷芰。
愿公加餐飯,
力任天下事。
我們相交已有三十載,見面卻一直艱難不易。在鄖楚之地得以相逢,如今又要分鑣前往三晉。過去見面時都還是青春容顏,如今兩人都已白發(fā)蒼蒼。唯有您能施展經綸之才,如麟鳳顯現祥瑞之姿。您的功績將被載入丹青史冊,三公之位正待您去擔當。我本是耕牧的笨拙之人,宰相之位本就非我所適。與您同列如倚玉般榮耀,每日卻心懷不稱職的愧疚。最終我將請求告老歸鄉(xiāng),穿上布衣回歸田園生活。只愿您多加餐飯保重身體,盡力承擔起天下的重任。
鄖楚:鄖地與楚地,今湖北一帶;三晉:指山西,因春秋時晉分為韓、趙、魏三國
判轡(pàn pèi):分執(zhí)馬韁繩,指分離
朱顏:青春紅潤的容顏;黃發(fā):老人白發(fā)轉黃,代指年邁
經綸:整理絲縷,比喻治理國家的才能
麟鳳:傳說中的祥瑞神獸,喻指杰出人物
臺鼎:古代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所居之位,代指高位
蹇(jiǎn):笨拙,自謙之詞;中臺:星名,代指宰相職位
倚玉:《世說新語》載“馮友倚王敦如依玉樹”,喻與賢者同列
鰥曠:本指無妻或無夫,此處引申為不稱職、有愧
乞骸:請求退休還家;初服:未入仕時的平民服飾;荷芰(jì):荷葉與菱角,代指田園
此詩當為詩人與相交三十年的友人于鄖楚重逢后,友人將赴任三晉時所作。詩人自感年邁才拙,難居高位(“中臺本非位”),故生退隱之念(“終當乞骸歸”),同時以詩贈別,既贊友人治國之才(“展經綸”“臺鼎地”),又寄望其承擔天下重任(“力任天下事”)。
全詩以“別”為核心,回顧相交之深、重逢之難,對比今昔容顏,贊友人經世之才,自謙退隱之志,末以“愿公加餐”的家常語收束,既顯文人淡泊,更見家國情懷。語言平實而情感厚重,是贈別詩中兼具個人情誼與時代擔當的佳作。
記得下車政績宣,甘棠載詠入詩篇。澄清攬轡知公志,愿更弼時重仔肩。
蕊榜喧傳姓氏先,文章臺閣吐青蓮。天教盛德來敷治,故遣當年一等銓。
當秋九月慶華筵,老圃黃花晚節(jié)妍。雨露如今逢圣世,栽培長此樂堯天。
學本由人性自天,功名富貴早超然。洛陽縱有耆英會,未及我公不老仙。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病多歡意淺,空篝素被,伴人凄惋。巷曲誰家,徹夜錦堂高宴。一片氍毹月冷,料燈影、衣香烘軟。嫌漏短,漏長卻在,者邊庭院! 沈郎瘦已經年,更懶拂冰絲,賦情難遣。總是無眠,聽到笛慷簫倦。咫尺銀屏笑語,早檐角、驚鳥啼亂。殘夢遠,聲聲曉鐘敲斷。
鑿破千年渾沌心,石楠當戶洞愔愔。詩臞猶怯春寒在,捫石梯云不敢深。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善射 一作:堯咨善射)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部分教材無此句)
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lián)v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乃見更作兩股倚立 一作:乃更作二股相倚立)
是后,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小乍大,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二十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爭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風靜綺窗閑。一任妝殘。晝長何事倚欄干。好夢不來春便去,幾度芳年。
極目楚江寒。煙棹平瀾。月欺津渡雨欺山。簾外柳花飛絮也,因甚闌珊。
湘浦離應晚,邊城去已孤。 如何萬里計,只在一枝蘆。 迥起波搖楚,寒棲月映蒲。 不知天畔侶,何處下平蕪?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