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厚后弟強甫韻 其四
辭大叢林卓小庵,豈知捷徑在終南。
狂歌不曉花十八,餓死休貪芧四三。
漢有子云尤苦思,晉惟逸少不清談。
君看尼父生知者,問了萇弘又問聃。
辭大叢林卓小庵,豈知捷徑在終南。
狂歌不曉花十八,餓死休貪芧四三。
漢有子云尤苦思,晉惟逸少不清談。
君看尼父生知者,問了萇弘又問聃。
離開宏大的叢林建造小庵,哪知求名的捷徑在終南山。狂放歌唱不懂花十八的曲調,寧可餓死也不貪求芧四三的小利。漢代有揚雄(子云)尤其苦心思索,晉代只有王羲之(逸少)不沉溺清談。你看孔子(尼父)這樣天生智慧的人,還向萇弘請教又向老子(聃)問禮。
大叢林:指規模宏大的寺廟或佛教僧眾聚居處。
卓小庵:建造小的庵堂;卓,建立。
終南捷徑:典故,指唐代盧藏用隱居終南山以邀名求官的便捷途徑,后泛指謀取功名的投機手段。
花十八:可能為詞調名或樂曲名,具體所指待考。
芧四三:化用《莊子·齊物論》“朝三暮四”典故,原指用手段欺騙,此處指對小利的計較。
子云:漢代揚雄的字,以作《太玄》《法言》等著作苦思聞名。
逸少:東晉王羲之的字,史載其反對清談誤國,重視實務。
尼父:孔子的尊稱;尼,指尼丘山(孔子出生地);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萇弘:春秋時周大夫,以精通樂律著稱,孔子曾向其問樂。
聃:老子(李耳)的字,孔子曾向其問禮。
此詩為作者用弟弟強甫的韻腳所作組詩中的第四首。推測創作于勸勉弟弟專注學問、踏實處世之際。南宋時期,部分士人或急功近利、追求虛名,作者借古今事例倡導務實精神。
全詩圍繞“務實”主題,以“辭大叢林”與“終南捷徑”對比否定投機;以揚雄苦思、王羲之務實、孔子求教等事例,倡導踏實為學。語言質樸理趣鮮明,體現對后輩的勸誡與期望。
出馳使者星,歲月一何久。
巨航始北歸,華髪已盈首。
讀書過五車,滿腹藏瓊玖。
行行赴金闕,朝帝見太母。
乾坤運元氣,斟酌須北斗。
愿如范文正,上疏發纊黈。
明明納忠諫,圣作古無有。
道行且寄書,慰我窮老叟。
薄宦杳何所,令人重別離。
暮天歸鳥盡,濕櫓渡江遲。
神女十分色,襄王萬古悲。
到官無盜賊,覽古數題詩。
六載為南郡,歸時雪滿顛。
一家才度嶺,單騎欲朝天。
介潔終無玷,精神老尚全。
十分愁別酒,魂斷鵠亭前。
魏臺公送我,春風花落盡。
壽陽我訪公,蕭蕭朔風緊。
且復念殘年,鬢發安得鬒。
高才久外補,惠愛益不泯。
聊歌古柏行,歌罷仰天哂。
長淮白魚肥,冰壺酒堪引。
前雪深尺五,后雪深五尺。
動地北風惡,連天凍云塞。
通逵絕行人,萬物同一色。
燭龍爪生冰,陽烏觜插翼。
牛羊何足論,虎豹餓無食。
此雪昔未有,父老均嘆息。
況當長養時,玄冥翻怒赫。
我欲請雷車,夜半轟霹靂。
斗杓斡春陽,和氣隨甲拆。
溶為大田水,青發龍頭麥。
南民少蘇醒,白骨免堆積。
朝廷方體仁,乾坤應合德。
有酒不敢飲,獨樂神所責。
悲歌閉空屋,寫慰同心客。
去年與子別當涂,彼此形骸若夢余。
悵望欲窮千里目,相思不寄一行書。
青山歸去容身好,白眼從來處世疏。
桂水東流須入海,新詩時復委雙魚。
清秋送殘暑,隔屋忽聞砧。
遠震星河夜,遙興關塞心。
欲知針縷密,即是淚痕深。
他日功成后,逢人寄好音。
文獻頎頎學問該,可憐為相遇嫌猜。
當年致主陳金鏡,后世空祠見鐵胎。
武水直疑龍臥久,韶山時想鶴歸來。
我朝繼有襄公出,誰道南方乏美材。
一賊鳴銅鼓,孤城隕使星。
形骸糜矢石,忠義貫丹青。
皎皎張巡傳,新新李子銘。
吾詩愧涓滴,何以助南溟。
晚坐庭樹下,涼飔經我懷。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來。
佳人隔重城,誰復為之儕。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
想聞誦聲作,崩騰瀉江淮。
雨余風物一番新,得句慚非畫手親。
柳眼含煙如恨客,花心凝露欲啼春。
黃鸝出谷方求友,紫燕營巢不避人。
獨我未沾青帝力,僧窻聊寄幻泡身。
寺與人寰隔,西軒更遠瞻。
云煙生卷箔,星斗半垂簷。
山對眉雙碧,江空鏡一匲。
旅魂招不盡,愁向酒中添。
以幻聊觀幻,亭將六以名。
隔林風籟息,滿地月華清。
不動超千劫,隨緣度一生。
有時拈榔標,劃斷野泉聲。
片片冰消后,盈盈月落初。
舟輕風勢急,水闊雁鳴疏。
生事長飄泊,愁懷自卷舒。
還憑過江夢,一為省吾廬。
仙梁飛去有遺壇,融結工夫玉未干。
一片碧煙鸞舞破,數枝紅蕊鹿銜殘。
雨經梅澗芝田熟,路入蕭家月屋寒。
晚景自憐行六十,欲求逐馬問黃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