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雜詠三首 其三
一從丹詔下明光,封事朝朝獻未央。
圣世保衡商左相,金門待詔漢東方。
碧雞久說通邛僰,白雉初聞貢越裳。
自此萬方歸有道,扶馀海外不稱王。
一從丹詔下明光,封事朝朝獻未央。
圣世保衡商左相,金門待詔漢東方。
碧雞久說通邛僰,白雉初聞貢越裳。
自此萬方歸有道,扶馀海外不稱王。
自從皇帝的詔書從明光殿發(fā)出,大臣們每天都向未央宮呈上奏章。圣明之世有像商代左相伊尹那樣的賢相,也有像漢代東方朔那樣待詔金馬門的才子。早就聽說與邛僰之地溝通,剛剛聽聞越裳國進貢白雉。從此天下都歸順于有道之君,就連海外的扶馀國也不敢再稱王。
丹詔:皇帝的詔書,因用朱筆書寫,故稱丹詔。明光:漢代宮殿名,這里借指皇宮。
封事:密封的奏章。未央:漢代宮殿名,這里也借指皇宮。
保衡:商代伊尹的尊號,這里指賢相。商左相:即伊尹。
金門待詔:漢代東方朔曾待詔金馬門。
碧雞:傳說中的神物,這里借指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邛僰(qióng bó):古地名,在今四川西昌、宜賓一帶。
白雉:白色的野雞,古代以為祥瑞。越裳:古南海國名。
萬方:指天下各地。有道:指有道之君。
扶馀:古代東北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此詩可能創(chuàng)作于國家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的時期。詩人身處這樣的盛世,目睹國家的昌盛和四方的臣服,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此詩,以表達對國家和君主的贊美。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盛世,展現(xiàn)了當時國家的強大和影響力。其特點是用典豐富,語言優(yōu)美,在文學上體現(xiàn)了對太平盛世的文學表達,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國家繁榮的積極態(tài)度。
安得快哉風,吹海如山立。燠溽挾光塵,激激充街陌。一顆夜明珠,夜色稠于蜜。此去故飛飛,默禱惟天騭。
翠竹蕭蕭倚碧梧,一亭聊以賦閒居。浮杯樂飲思潘岳,藻思春江濯錦如。
好山晴日片帆移,忽似江南春泛時。但得蓬窗當對此,不妨官舫去遲遲。
我即南歸路,君當北上時。方舟侵夜話,聚首積年期。兵柄難操切,宦途多崄巇。平生重節(jié)槩,出處復(fù)奚疑。
得放還家休便休,更無褒貶到春秋。景公死日有千駟,晏子相齊惟一裘。朱紱既能從爾去,黃金不必為孫謀。何人得似歸來鶴,見彼累累土幾丘?
一簾小雨怯春寒,禁禦深沉白晝閑。滿地落花紅不掃,黃鸝枝上語綿蠻。
春濃已伴客愁濃,門掩雨馀江上峰。莫道夕陽無一事,遠顰眉黛更千重。
吟須再見一莖霜,愁思應(yīng)隨一線長。月色也從今夜減,酒懷爭似少年狂。海榴漫說偏多子,喬木誰憐隔異鄉(xiāng)。好是浮名歸未得,十年辛苦尚為郎。
重重疊疊有來由,熱汗通身未肯休。直得變生為熟去,方知胡餅是饅頭。
湖上望,風景逐年新。翠繞一山翻柳浪,紅開四面簇櫻云。是處好垂綸。
風雪滿吟鞍,長江望眼寬。宦情騰踏易,聚久別離難。人去鶴應(yīng)怨,冬深梅不寒。暮云依舊碧,幾度倚闌干。
甲帳銀燈夜未央,漸看鴛甃有寒霜。三千粉黛渾如掃,圣主重翻日講章。
莫道間關(guān)行路難,人情巇險更心寒。山川有意還相慰,清白無?可自歡。韓月北隨雙袖拂,章江西去片帆安。壯懷尚有虔刀在,努力清時玉露餐。
晉武輕后事,惠皇終已昏。豺狼塞瀍洛,胡羯爭乾坤。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而今白庭路,猶對青陽門。朝市不足問,君臣隨草根。
僧緣鳥道上穹蒼,下視斷崖千丈強。百里周回玄鶴洞,群仙出沒白云鄉(xiāng)。山藏宿雨禾生稼,日轉(zhuǎn)垂楊影過墻。未若鼎湖天地絕,無人折得碧蓮房。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