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雜事詩 其五十二
握要鉤元算不差,
網羅細碎比量沙。
旁行斜上同周法,
治譜誰知出史家?
握要鉤元算不差,
網羅細碎比量沙。
旁行斜上同周法,
治譜誰知出史家?
抓住關鍵探究本源計算精準無誤,網羅瑣碎細節如同稱量細沙般細致。橫向排列斜向書寫的記錄方式與周朝方法相同,治理的典范文譜誰知竟出自歷史學家之手?
握要鉤元:抓住關鍵,探究本源。鉤,探索;元,本源。
比量沙:比喻細致計量,典出佛典中以沙計數的譬喻。
旁行斜上:指橫向排列、斜向書寫的表格形式,典出《史記·三代世表序》“旁行斜上”,代指史書的表體。
周法:周朝的制度或記錄方法。
治譜:治理的典范文本或方法。
史家:歷史學家,此處指記錄、整理歷史的學者。
黃遵憲于1877-1882年任駐日參贊期間,考察日本社會文化并作《日本雜事詩》。此詩針對日本史學傳統與治理方法的關聯而作,反映明治維新后日本對歷史經驗的重視,以及作者對“以史為鑒”治國理念的觀察。
此詩聚焦日本史學與治國的關系,指出其嚴謹的記錄方法(如“旁行斜上”)承續傳統(“同周法”),而治理典范(“治譜”)實源于史家的歷史總結。既肯定日本史學的務實價值,也體現作者“以史資治”的經世思想。
朝暾出湯谷,煙靄幻紅紫。積露耀鮮彩,奔瀑注文綺。平疇交遠風,幽谷動芳芷。物候亂清秋,叢桂間桃李。欲忘行路難,漸覺景光美。即興有佳趣,何必東山妓。
北橋橋下春水生,畫橈兩兩蛟龍爭。晚風樓畔珠簾捲,倚棹何人聽玉笙。
湖石東頭太液西,春風宮樹半高低。王孫金彈多如雨,不著黃鸝一個啼。翠蘿牽恨引絲長,黃葉將風戰曉霜。莫怨一枝棲未穩,上林春樹近昭陽。
閒居林下聽風謠,爭誦郎官惠愛饒。勸課不教遺赤土,苛征無復到青苗。獄詞善用春秋斷,鳧舄宜從朔望朝。應有文章書政績,吳山高處刻瓊瑤。
崦里山高多晝陰,未昏煙景暗秋林。停舟晚飯舵樓底,猶有夕陽明遠岑。
落魄吳門五十春,懶從高閣畫麒麟。此中墨客爭知妙,何處詞人更有真。白眼自宜置丘壑,紅顏元不染風塵。東墻休掛喬家女,夜恐周郎作后身。
西屯女兒年十八,六幅紅裙腳不襪。面上脂鉛隨手抹,白合山丹滿頭插。見客含羞嬌不語,走入柴門掩門處。隔墻卻問官何來,阿爺便歸官且住。解鞍系馬堂前樹,我向廚中泡茶去。
三十年前慶落成,白頭重此見崢嶸。山川不息英靈氣,星漢遙增日月明。漫學魯詩歌在泮,敢先周士試吹笙。天機未欲分明語,夢里泥金有姓名。
有玉人兮山之隅,騎蒼龍兮歌步虛。薜荔衣兮女蘿裾,餐瓊蕊兮被玉書。朝玉皇兮游上都,擘麟脯兮邀麻姑。胡不舍此而來兮吾與俱。日旋月轉兮能幾時,人間不可以久留兮,緇塵染予素衣。何不讀青苔之篇兮,歌白云之詩。玉書金簡號仙籍兮,留芳名其庶幾。然后左蒼龍而右青螭,飛羽蓋兮張云旂。黃鵠引兮歸瑤池,汝將舍此兮安之。
驅車來往桃葉渡,渡頭歌管喧盈路。金陵惟此行樂地,可惜為官不得住。我官無事長日閑,之子幽期坐此間。橋上行人俱在水,鏡里嬌娥別有山。幾行楊柳枝交蔭,門外彎環碧流枕。云散仍從幾席生,潮來半是闌干浸。月明艇子搖雙雙,兩岸人家浮玉缸。有時暗泊疏簾下,見爾科頭坐北窗。
點鐵成金未是靈,若教無鐵也難成。阿誰得似青荷葉,解化清泉作水精。
高下風花意,孤村守潔真。三秋侵素節,一物黯勞人。招隱非無故,感情即此新。東籬我家在,種汝待明春。
池中藕葉半黃欹,池上長條尚拂披。莫道詩人頹且老,醉扶殘柳與風齊。
火后凄涼懶上樓,滿天風露屬深秋。山圍平野東南闊,水傍孤城日夜浮。懷古不堪心惻惻,謀生轉覺事悠悠。題詩賴有知音在,李廣如今老已侯。
夢里乾坤無限好,驟雨來時,頓覺蒼冥小。敗案臨窗當雨漂,深寒獨自收殘稿。夜黑茫茫心渺渺,煙捲孤光,愈覺平生悄。一瞬尚貪神窈窕,開門明日塵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