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雪竇雙塔登云檐有懷海印云老
來禮二師遺像,
小立云檐一餉。
欲見德云比丘,
卻在別峰頂上。
來禮二師遺像,
小立云檐一餉。
欲見德云比丘,
卻在別峰頂上。
前來禮拜兩位高僧的遺像,在云檐處短暫站立片刻。想要見到德云比丘,卻得知他在另一座山峰的頂上。
禮:禮拜。
二師:指兩位高僧。
云檐:可能是雪竇雙塔處有云環繞的檐宇。
一餉:一會兒。
德云比丘:佛教中的一位善知識。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題可知是詩人游覽雪竇雙塔時所作。雪竇山是佛教名山,當時可能佛教氛圍濃厚,詩人在游覽過程中,看到二師遺像,引發了對高僧的崇敬和對佛法的思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高僧的敬意和對佛法的向往。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空靈,以簡潔的文字傳達出深刻的情感和禪意。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宋代文人游覽佛教圣地時的感悟。
日暮長安道,紛紛車馬多。高陽頻覓酒,燕市且酣歌。玄白寧勞問,風塵奈爾何。窮交吳季子,猶得共煙蘿。
山路縈回古木疏,輞川風景小蓬壺。詩從初調能窺雅,畫到無聲不用圖。遠岸輕煙籠細柳,野田流水長新蒲。懷人幾度空惆悵,不見驪龍照乘珠。
東平隱君子,當以古人看。孝卻豺群易,恩全雁序難。人如心畫正,度勝酒腸寬。粲粲三株樹,門闌已壯觀。老成嗟不見,里巷尚能談。衣解因周急,簪還務激貪。蹶蹄心不慍,折翼淚常含。瞑目應無恨,聲名與佛參。吾母昔逃難,攜孥依舅船。態多朝暮警,恩獨始終全。濫與高門出,尤蒙長者憐。未能成宅相,徒有淚如泉。
晚步深林覺倦游,故人下榻宿西樓。凄清玉笛三更月,蒼莽云山萬壑秋。霜重菊花難入夢,風寒燈影亦添愁。遙知故里重陽節,一樣持螯當酒籌。
紅葉黃花殿晚秋,碧云青嶂倚南樓。江湖汗漫迷歸路,草木蕭條動客愁。一自衣冠辭鳳闕,幾番風雪擁貂裘。中州不盡登臨興,欲上層霄豁遠眸。
紛紛世事總樊籠,跳出門邊百慮空。萬壑梅花千古月,五湖煙水一帆風。消磨有酒歲時樂,發越無詩天地窮。隨分溪山足耕釣,悠悠逸興寄冥鴻。
消得梅肥杏小時,流鶯百囀為誰啼。殘花殘月與支持。半日違同千里隔,一回見要幾年思。苦無洛水可通辭。不落殘花比我癡,十分憔悴守南枝。愿長相對許相知。無處不期貽管日,有生唯待秉蕳時。深宵重讀看花詞。傳語風光且小留,鶯兒燕子許分愁。可人杜若在芳洲。獨念摽梅余七實,重吟采葛感三秋。幾時小謝與同游。幾世修成不解因,誰教酬唱送青春。空余文字當交親。今日事推來日事,種花人是葬花人。愿求同葬此離魂。信宿無眠作苦吟,伴人只有舊羅衾。雙星那比此時心。今雨原非巫峽雨,古琴翻作廣陵琴。再三企望是青禽。許我因緣第四生,丁香一樹認前盟。暫憑文字學雙星。苦雨終風應有悔,愁根恨葉若為情。來生隔斷不分明。
底事巢云向十洲,一窩贏得老菟裘。窺檐山翠遲遲下,繞壁茶煙處處留。書罷放歌松影晚,水邊閑夢蓼花秋。過從幸莫勞車馬,胸次如君已狎鷗。
我行鐘陵道,五見中秋月。明月流中天,既圓還復缺。月圓月缺可奈何,今年照見病維摩。舉頭見月發,大笑白發較比來時多。來時黑發今盡白,玉兔有丹醫不得。百年三萬六千朝,愿照年年好顏色。張公子,留侯孫,臨風共爾傾一樽。今古乾坤有清氣,此趣勿與它人論。明當載月東吳去,掛在海門山頂樹。唯有相思一寸心,夜夜莫忘看月處。
縣路迷青草,行人蔭綠楊。時逢沛父老,能說漢君王。芒碭來秋氣,彭城送夕陽。憑高發慷慨,暮色正蒼蒼。
老兄自別依然好?漸覺吾身鮑肆魚。連夜不妨千遍夢,一年能得幾回書。清泥雨打荒荷影,濁水人歸冷月居。我在云溪無別事,兩裁心破付郵輿。
冷署棲遲意不違,更逢佳節與詩宜。斗星錯落驚新賦,風雨蕭疏憶故籬。吟罷襟懷還自放,狂來鬢發豈羞吹。登高有約成虛負,獨傍孤燈卻語誰。
春風歸馬擁都城,爭羨賢哉太傅行。吾道正從占出處,斯人端不負平生。云移玉壘堪支笏,水落瞿塘便濯纓。落日啼猿夔府道,定依南斗望神京。
又還秋色到萸觴,檢點東籬次第黃。碧水連天無限思,欄桿無奈帶斜陽。
剪蠟成梅天著意。黃色濃濃,對萼勻裝綴。百和薰肌香旖旎。仙裳應漬薔薇水。雪徑相逢人半醉。手折低枝,擁髻云爭翠。嗅蕊捻枝無限思。玉真未灑梨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