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二首 其一
臥薪嘗膽日,縱飲擘箋時。
但識憑江險,而忘厝火危。
一堂爭洛蜀,四鎮角熊羆。
此日王夷甫,清言或未宜。
臥薪嘗膽日,縱飲擘箋時。
但識憑江險,而忘厝火危。
一堂爭洛蜀,四鎮角熊羆。
此日王夷甫,清言或未宜。
有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的日子,也有縱酒狂歡、寫詩作賦的時刻。只知道憑借長江天險固守,卻忘記了隱患如柴下之火般危險。朝堂之上黨派爭斗(洛黨與蜀黨)不休,地方各鎮如熊羆般互相角力。如今像王夷甫那樣清談玄理,或許已不合時宜。
臥薪嘗膽:春秋時越王勾踐戰敗后,睡柴草、嘗苦膽以自勵,后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擘(bò)箋:擘,分開;箋,信紙,此處指寫詩作文。
厝(cuò)火危:厝,放置;典出《漢書·賈誼傳》“厝火積薪之下而寢其上”,比喻隱藏的危險。
洛蜀:北宋哲宗時的洛黨(以程頤為首)、蜀黨(以蘇軾為首),代指朝廷內的黨派之爭。
四鎮:指地方各鎮勢力。角熊羆(pí):角力爭斗;熊羆為猛獸,喻強悍的割據勢力。
王夷甫:西晉清談家王衍,字夷甫,因空談誤國被后世批判。清言:不切實際的玄談。
此詩為詠史之作,或針對歷史上偏安政權(如南宋)的現實而發。作者通過回顧歷史教訓,影射當政者沉溺享樂、忽視邊防隱患、內部分裂的弊端,借古喻今以警世。
全詩以史為鑒,批判偏安政權的短視與內耗,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主旨,語言凝練,用典精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金徽玉軫肯躇躕,偶滯良途半月余。
樓上酒闌梅拆后,
縣譜莫辭留舊本,異時量度更何如。
南憶龍沙兩岸行,當時天下尚清平。
醉眠野寺花方落,
西山十二真人在,從此煩君語姓名。
蔡倫池北雁峰前,罹亂相兼十九年。
所喜故人猶會面,今日與君贏得在,戴家灣里兩皤然。
曾陪公子醉西園,
峴首碑前事懶言。
世亂共嗟王粲老,
飛蓋寂寥清宴罷,
不知簪履更誰存。
百雉摧殘連野青,
廟門猶見昔朝廷。
一生雖抱楚王恨,
玉顏渾似羞來客,
依舊無言照畫屏。
斜陽澹澹柳陰陰,
風裊寒絲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
也知常有羨魚心。
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說苕川已下車。
瓦榼尚攜京口酒,卻恐武皇還望祀,軟輪征入問玄虛。
老住西峰第幾層,
為師回首憶南能。
有緣有相應非佛,
何如一衲塵埃外,
日日香煙夜夜燈。
五年苛政甚蟲螟,
深喜夫君已戴星。
大族不唯專禮樂,
二月春風何處好,
亞夫營畔柳青青。
寒燈挑盡見遺塵,
試瀝椒漿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終始,
滅秦謀項是何人。
祥煙靄靄拂樓臺,
慶積玄元節后來。
已向青陽標四序,
自顧下儒何以祝,
柱天功業濟時才。
半夜秋聲觸斷蓬,
百年身事算成空。
禰生詞賦拋江夏,
邊禽隴水休相笑,
自有滄洲一棹風。
秋山抱病何處登,
前時韋曲今廣陵。
廣陵大醉不解悶,
卻驅羸馬向前去,
牢落路岐非所能。
籬外清陰接藥闌,
曉風交戛碧瑯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
粉節霜筠謾歲寒。
丹青未合便回頭,見盡人間事始休。
只有百神朝寶鏡,東去西來人不會,上卿蹤跡本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