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頌臣之臺灣 其三
此去仍鄉里,家山擁畫鞍。
未頒新政令,猶見舊衣冠。
落日鷗盟改,寒云雁影單。
相逢翻一笑,已作漢人看。
此去仍鄉里,家山擁畫鞍。
未頒新政令,猶見舊衣冠。
落日鷗盟改,寒云雁影單。
相逢翻一笑,已作漢人看。
你此次前往的臺灣依然是故鄉土地,家鄉的青山環擁著你裝飾華美的馬鞍。新的政令還未頒布施行,那里仍可見舊日的漢族衣冠。夕陽下舊日的盟誓已改,寒云里飛雁的身影顯得孤單。今日相逢反而相對一笑,你已被視作堅守漢文化的同胞。
畫鞍:裝飾華麗的馬鞍,此處指友人赴臺的行裝。
舊衣冠:指漢族傳統服飾,代指中華文化習俗。
鷗盟:原指與鷗鳥為盟的隱逸之約,此處喻指原有的穩定關系或約定。
雁影單:以孤雁的身影,暗喻友人赴臺后的孤獨處境。
此詩為晚清詩人丘逢甲作于甲午戰爭后臺灣被割讓時期。友人頌臣將赴臺灣,詩人在送別時,既感慨臺灣被日本侵占后的局勢(“鷗盟改”),又欣慰當地仍保留漢文化傳統(“舊衣冠”),借此詩表達對故土的眷戀與對同胞的關切。
全詩以送別為引,聚焦臺灣被割讓后的社會現實,通過“舊衣冠”“漢人看”等細節,凸顯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堅守,是近代愛國詩人對故土情懷與文化認同的典型書寫。
二十年來老輩稀,白頭僧見說當時。西風落葉前朝寺,讀遍燕山一卷詩。首首開元大歷間,月中星瀑雨馀山。自緣懶寫勤看詠,欲得從師借不還。
說時不取相,相說卻成誑。不誑不謗時,如如真金像。
機中秦女仙去,月底梅花晚開。只見一枝疏影,不知何處香來。
道人不見寫秋荷,剩有溪流環素波。三到禪關容醉客,一番清夢笑春婆。桃栽小榭紅妝瘦,竹壓平檐綠蔭多。絕妙暮山登嘯處,馀音繚繞答樵歌。
釋褐從仙尉,之官興若何。去程唯水石,公署在云蘿。野飯樓中迥,晴峰案上多。三年罷趨府,應更戰高科。
放浪煙霞我亦曾,誤憑宵夢繞觚棱。眼明一片蠶崖雪,便擬支筇最上層。
周家分陜尊燕魯,今日親賢屬一人。好取玉梅亭畔月,遍為赤柳塞邊春。雎麟官禮功無跡,鳳鳥河圖治已神。仰贊慈猷宣圣德,歌鐘史牒播芳塵。
插江山勢聳岧峣,被酒登臨意廓寥。云外雙螺京口影,風中萬馬海門潮。重重壁壘新天險,草草廛閭小市囂。正是河豚吹雪上,故鄉能不戀漁?。
東風蹴起軟紅塵,多少看花得意人。試問青青楊柳樹,者番旖旎為誰春。仿佛風光似灞橋,行人到此幾魂消。高車駟馬重過日,好認臨風碧玉條。梅花飛過柳花香,漫把飄零惹恨長。宛跨蹇驢來踏雪,教人錯喚孟襄陽。浮生蹤跡半如萍,愁向勞勞問舊亭。借得香山好詩句,大家唱作渭城聽。離情一語一躊躇,況復將情入畫圖。此去三沽風景好,夕陽飛絮亂平蕪。行行幾欲嘆途窮,下第情懷似酒中。寄語劉蕡休懊惱,鯫生幾度哭秋風。眼前風物又殘秋,蘆絮渾如柳絮稠。相像紅橋佳麗地,詩人合住小揚州。自慚不是謫仙才,敢向騷壇奪槊來。黃鶴樓高搥不得,我今去詠鳳凰臺。
偶來一浴渾無害,何事頻游天寶年。愛浴不知心有垢,宮中猶賜洗兒錢。
書卷紛紛雜藥囊,擁衾時炷海南香。衰遲自笑壯心在,喜聽北風吹雪床。
南郭滄江入海艘,何無忠憤怒秋濤。千山殺氣青天泣,萬古傷魂白骨高。寡婦幾家供野火,孤兒無處薦溪毛。可憐授鉞諸飛將,不念宸衷東顧勞。
芳郭細柳絲,隨風鋪似織。新歡見舊歡,何緣得相識。欲采紅蓮花,未老心先苦。舊藉與新花,郎言都是好。尋春不見春,見郎在花底。本欲向郎言,知郎欲何以。
鳳沼龍舟事已湮,月橋煙島晝生塵。芙蓉冷落菰蒲老,波面游魚卻避人。兩樓鐘鼓自西東,野水長天夕照紅。一片閒鷗飛盡處,數家茅屋酒旗風。
送歸人值暮春天,頓觸離懷在眼前。滿地綠陰詩似海,一簾花影酒成仙。惠連未醒西堂夢,安石還隨東墅緣。惆悵武林山水接,思親忍讀白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