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上人一梓甓婆羅門棄家入道通習三乘援蘇學士贈鄉僧文老例乞余一言走筆應之
看君竿木向隨身,知是三乘老斲輪。
仗作忠師無縫塔,須彌一半萬由旬。
當日蜀僧過蜀客,於今吳客詠吳僧。
如何尚有鄉心在,兩兩長松掛葛藤。
看君竿木向隨身,知是三乘老斲輪。
仗作忠師無縫塔,須彌一半萬由旬。
當日蜀僧過蜀客,於今吳客詠吳僧。
如何尚有鄉心在,兩兩長松掛葛藤。
看你隨身帶著竿木,便知你是精通三乘佛法的老手。你秉持著如忠師般的精神,筑起那無縫之塔,其功德猶如須彌山的一半,廣袤達萬由旬。當年蜀地僧人遇見蜀地來客,如今吳地客人詠贊吳地僧人。為何你心中還存有鄉思之情呢,就像那兩兩長松上掛著的葛藤。
竿木:原指藝人作技藝表演時所用的竿子,這里可能象征修行的工具或憑借。
三乘:佛教術語,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斲輪:比喻技藝精湛。
無縫塔:禪宗用語,比喻修行者達到的圓滿境界。
須彌:即須彌山,佛教認為是世界的中心。
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
蜀僧、蜀客、吳客、吳僧:分別指來自蜀地和吳地的僧人與客人。
鄉心:思鄉之情。
從標題可知,一位梓甓婆羅門棄家入道且通習三乘佛法,仿照蘇軾贈鄉僧文老的例子請作者寫點文字,作者便寫下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地點及當時社會環境缺乏更多信息推測,但應與佛教文化氛圍有關。
這首詩主旨是對修行者的評價與感慨。突出特點是將佛教理念與情感表達融合,用意象和典故增添內涵。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文人創作中的體現。
民社關身地,淹留廊廟心。能將制錦意,和曲比鳴琴。鸞鳳有文翮,低回枳棘林。食我中園竹,貽我希世音。覽德起翱翔,來歸阿閣深。春光照城郭,桃李成繁陰。雨馀清樹枝,團團明月岑。懷君妙生殖,古道重相尋。
每嘆西湖境未殊,向來人物有還無。紅蕖綠竹渾相得,明月清風亦不孤。
行尸走骨,逐利爭名。傷神損氣勞形。鎮日謾天昧地,不顧神明。都緣為兒為女,惹塵勞、一向貪生。何事盡待,無常限到,送入深坑。金玉珍珠棄了,惟留得,平生善惡為憑。甚處分明打算,直至幽冥。無情業鏡來照,覺從前、罪棄非輕。放聲哭,恨當初,不做修行。
坡公覓歸路,老子出函關。隔隴誰吹笛,開門雪滿山。
西風吹徹桂花秋,欲去珍禽不自由。無限人間離別意,海天明月照高樓。
一聲爆竹透云端,驚醒蒼生睡不安。若使江淮豪杰聽,定應慚悚膽先寒。
霅川歸處趣何清,竹下琴樽柳外亭。風煖波光涵戶白,山晴云影壓簾青。眠沙鷗鳥吟邊見,投浦漁歌靜里聽。更想客來清話日,不談名利只談經。
原非人力建,造化琢磨成。一枕游仙夢,蟾波白晝生。
二月韶光正年少。釀輕陰、春意枝頭鬧。幾番風、花信催人,看破萼、千紅窈窕。望山樹、赤焰痕如燒。芳心自禁寒峭。酹桂漿、暗祝東君,怎奈向、芳菲易老。
隨意步,芒屨破蒼苔。半壁雨收殘日去,滿江風送晚潮來。此景亦悠哉。
亂離一飯奔走難,柴門長掩白晝閑。垂堂有戒古所慎,從教世俗嘲癡頑。羨君廿載吟筇友,高節曾經遮日手。嶙峋但覺霜滿懷,錯落初疑月穿牖。顛危必假厚意將,論功掖老殊家鄉。化龍縮地托靈物,刻鳩祝饐頒明堂。晴泥暫屈溪橋去,布襪青鞋尋別墅。詩成緩步藉敲門,飛落梅香殘雪處。平生密物拄媻姍,去如得之珠浦還。結交自是羞少壯,用世要當超險艱。秋風古驛三叉路,五斗折腰徑須賦。百錢留與阮郎看,咫尺康莊宜小住。何時花柳滿前川,邂逅相倚為忘年。提攜有地春未晚,試叩酒家堅宿緣。
撫物情何極,經秋景未窮。禾根生晚綠,樹杪變新紅。城壘風塵隔,川原雨露同。家家熟醅酒,得似醉鄉翁。山曲東西塢,原高上下田。牛羊歸薄莫,禽鳥樂豐年。避世龐公老,思農季子賢。欲為耕鑿計,出處愧茫然。
月漉漉,泥在水。送君歸,幾千里。泥在水,月不明。執君別,難為情。漉漉見月,水深泥多。飄飄游子,歲暮如何?洞庭霜下,木落無波。白云在望,鼓枻謳歌。念子之來,攜書一束。茲焉言歸,榮養以祿。雄劍在匣,弨弓在箙。馳騁千里,毋爾局蹙。
南越甌閩北拒燕,醯雞來往甕中天。年來巳報霜飛鬢,才識人間第二泉。
人信勿自信,人疑還自疑。不疑不成信,闇然為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