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吟 其四
何者謂來儀,
來儀意不低。
有身皆衎衎,
無物不熙熙。
一國若一物,
四方猶四支。
巍巍乎堯舜,
何得而名之。
何者謂來儀,
來儀意不低。
有身皆衎衎,
無物不熙熙。
一國若一物,
四方猶四支。
巍巍乎堯舜,
何得而名之。
什么是所謂的來儀?來儀的意蘊并不低微。所有生靈都和樂安詳,萬物無不興盛和暢。整個國家如同一個整體,四方如同人的四肢般協調。偉大的堯舜之治啊,又怎能用言語來完全贊美他們呢?
來儀:本指鳳凰來舞,象征祥瑞,此處代指理想的治世景象。
衎衎(kàn kàn):和樂、安詳的樣子。
熙熙:和樂、興盛的狀態。
四支:即四肢,比喻四方與中央如肢體般和諧統一。
巍巍:高大、崇高的樣子,形容堯舜功德卓著。
名之:用言語稱名、贊美。
此詩或為北宋理學家邵雍所作。邵雍以“觀物”思想著稱,其詩多闡釋社會理想。創作背景或為其對儒家推崇的“堯舜之治”的哲學化思考,反映了宋代理學對“天下大同”“萬物一體”的追求。
全詩以“來儀”起問,通過“衎衎”“熙熙”等和樂之景的描繪,將國家比作統一整體,最終歸頌堯舜功德。主旨是贊美理想治世,特點是哲理與具象結合,語言平實而意蘊深遠。
迢迢空劫勿能收,非相非名觸處周。罔象無心珠自現,何勞汩沒外馳求。
三徑頻來藉碧苔,一區吾豈草玄才。旋呼白鶴為童子,笑指春江是綠醅。隔岸黃塵休舉扇,西山晴色好登臺。金門錯憶浮生事,何似林中酒一杯。謝家池館半蒿萊,話舊重斟竹下杯。漁艇夜隨雙澗入,蓽門晴向五峰開。求田計總輸秦客,張樂人猶指漢臺。不是北山迷出處,煩君騎馬到蒼苔。
盛德能容人有技,忮心尤忌士知名。訓狐聲厲憎韓子,鸚鵡才高累禰平。斑特隱君幾負局,塞鴻奴輩不煩坑。客來林下溫前話,尚得山翁掩耳驚。
云水涵虛窗,往來浮野馬。紫芝青巖上,采之動盈把。漁艇晚歸來,系在柴門下。
悌為兒童時,受知丞相素。常恐不得死,仰負名賢顧。乃知名下士,關系非細故。幾幸出其門,愿言步亦步。盛名不自愛,渝節而攺度。舉世遂靡然,豈非為所誤。
吾性能忍窮,所以不仕宦。兩紀加一載,考槃歌在澗。當車穩杖屨,當肉飽藜莧。雖然鮮歡娛,終不墮憂患。憶昔四十九,奏書似臺諫。請劍斬佞臣,此賊罪惡貫。倏忽三十秋,往事如夢幻。不死踰八旬,幾度見賓雁。
丹梯起杰構,陡出松檜頂。置身何縹緲,眥皆入涬溟。睛暉蕩朝昏,全湖辨畦町。眷懷王宋作,一代留遺馨。驂鸞詎易期,塵夢聊一醒。
寒信回窮漠,懸軍尚朔方。殘旗孤壘月,哀角五更霜。榆葉飄金甲,邊風裂箭瘡。黃花猶未解,七尺委沙場。
春事動經丘,修槐蔭廣疇。微云澹新綠,小雨破先秋。本自三公貴,何須萬戶侯。興移置堂宇,千載挹風流。
長對春風裛淚痕,殷紅馬上石榴裙。無端更唱關山曲,哀怨教人不忍聞。
補落迦山訪舊游,庵摩勒果隘中州。秋濤無際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
名園依勝地,綺榭俯方塘。錦綻芙蓉色,金飄月桂香。倚欄仍展畫,對弈更傳觴。不盡蘭亭興,渾忘秋夜長。秋深愁似海,撥悶到仙家。蓬島分春色,平章賞物華。澄波游畫艇,疏竹映名花。觸處皆勝景,徘徊日已斜。
愚性在林谷,所遇即佳賞。一石雖云孤,探索羅殊象。
五華聞說講堂開,不負南行衍教來。釋菜本宜先圣廟,驅車憶上越王臺。山多赤土無林學,溪壅黃沙易水災。今日樹人兼樹木,早興地利起人才。
通身何更有蹤由,三十年看水牯牛。鼻孔無邊難摸索,醍醐常納混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