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湖曲四首
越女紅妝隱畫橈,波光蕩漾水縈搖。雙雙桂槳中流穩,勝度風江八月潮。
聞道桑滄恨不同,湖間無復水流東。居人尚想桃源樂,盡日樓臺煙雨中。
月明如水鏡湖西,湖上簫聲雜遠堤。歌舞夾城何處是,粵王臺畔鷓鴣啼。
羅褕桂楫木蘭舟,艷女妖童處處游。才唱詞人新樂府,眾中拋下錦纏頭。
越女紅妝隱畫橈,波光蕩漾水縈搖。雙雙桂槳中流穩,勝度風江八月潮。
聞道桑滄恨不同,湖間無復水流東。居人尚想桃源樂,盡日樓臺煙雨中。
月明如水鏡湖西,湖上簫聲雜遠堤。歌舞夾城何處是,粵王臺畔鷓鴣啼。
羅褕桂楫木蘭舟,艷女妖童處處游。才唱詞人新樂府,眾中拋下錦纏頭。
越國女子身著紅妝隱于彩繪船槳后,波光蕩漾水面縈回搖曳。雙槳劃動木船在江心平穩前行,勝過八月風潮中的渡江之險。聽說滄桑變遷各有遺憾,湖中再無江水東去的景象。居民仍向往桃花源般的樂土,整天在樓臺煙雨中生活。明月如水流灑鏡湖西岸,湖上簫聲與遠處堤岸的聲音交織。夾城歌舞的繁華何處尋?只有粵王臺畔傳來鷓鴣啼鳴。穿著羅衣的男女劃動木蘭舟,艷麗的少男少女處處游賞。剛唱起詞人新譜的樂府曲,眾人便紛紛拋下錦緞作為賞賜。
畫橈:彩繪的船槳。橈,船槳。
桂槳:用桂木制作的船槳,代指華美的船具。
桑滄:即“滄桑”,比喻世事變化。
桃源: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理想樂土,代指安寧美好的生活。
錦纏頭:古代歌舞藝人表演時,觀眾以羅錦相贈,稱“纏頭”。
《蘭湖曲四首》或為詩人游覽蘭湖時所作,通過組詩形式記錄湖景與當地風情。蘭湖或指浙江蘭溪市蘭江一帶的湖泊,詩中“越女”“粵王臺”等意象反映了吳越、嶺南文化交融的背景,創作時間可能為明清時期,詩人借景抒情,展現對自然與生活的觀察。
組詩以“蘭湖”為中心,從行舟、煙雨、月夜、游賞四個場景切入,多角度展現湖光水色與人文風貌,既有對自然之美的細膩描摹,又暗含對世事與生活的體悟,語言生動,意境豐富,是描繪地方風情的佳作。
暫駐烏臺節,適來民部尋。論交當日事,報主十年心。剝復天難定,創夷歲再陰。躩然懷拯溺,攘臂起長吟。
生是人間淡色花,倚風隨夢去無涯。素妝淺粉輕癡蝶,雅飾香塵嫁亂鴉。不織錦宮新繡綺,自成毫府羽羅紗。漢南舊地三千里,何處青青是我家?江流山黛曉風殘,一水萍蹤與淚彈。三月紅橋重映雪,六陵紫陌續添寒。我分春色塵和土,君說詩心苦更酸。言罷無情愁欲了,今生如夢了還難。
紫宸殿下迎春仗,德壽宮中家慶圖。帝有雙親齊萬壽,天教五岳總三呼。
富貴猶存初志違,思鄉心逐隴云飛。暮年須發愁生鏡,亂世功名淚滿衣。野色飽諳春路草,塵襟羞對故山薇。凄涼璧馬傷前事,秦樹青青眼底非。
滾滾飛塵千里馀,驛途來往日無虛。皇心旦夕懷慈圣,數遣中官問起居。
蘊仙此還異,掌漏翻非役。侍臣乃執捧,良賓乃投擲。
涼云雁叫荻花秋,兩岸青山帶淺流。向晚月明天似水,吹簫獨上木蘭舟。
沉幽使心迷,多慮令志散。一乘無極舟,永離生滅絆。生生獲靈符,寂寂啟中燦。萬障屬空虛,百理由一貫。成湯敬日躋,周公待夜旦。吾其秉先登,毋令歲月晏。
今日菊始華,叢雁鳴相和。若無一觴酒,如此重九何。悠然數酌盡,會心豈在多。醒來不復記,散發東山阿。
握乾御紫極,出震撫青陽。履端受百祿,朝宗來萬方。玉輅充庭陛,金奏響嚴廊。垂衣揖群后,置酒燕周行。欣欣醉湛露,穆穆仰天光。千春賀元會,歡娛良未央。
嘯風含月近窗扉,金鎖瓏璁鳳尾齊。況復賴君相引重,一時同作辟塵犀。
燕外將心遠,鶯邊與耳謀。如何再臥病,對此兩添愁。赤壁還坡老,黃樓只子由。二蘇三賦在,一覽病應休。詩瘦知春瘦,時乖抑命乖。病過三日雨,門掩半扉柴。不面何曾久,于心便有懷。端能暮出否,溪水減南涯。
凍殺疏林斷野煙,一天孤月未成圓。詩非我輩誰當詠,話入寒更拚不眠。星聚厭煩朝史奏,燭殘虛想閣藜燃。千秋偃蹇容相狎,肯信乾坤獨有權。
家在千山欲盡頭,長林絕壁寺門幽。定回殘日下西嶺,虛閣磬聲黃葉秋。
夙性抱高致,端居厭華簪。尋泉鑿石壁,結宇依云林。經鋤有時閒,班荊坐檉陰。清飆引長嘯,白云勸孤斟。處默謝流俗,任真曠沖襟。惟應同調者,聽我丘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