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諸賢登高甘泉山
名節尋名山,四美兼二難。不知循去步,已歷翠微間。
獨立在物表,高視乎塵寰。斯人苦長勤,時去未知還。
高歌發長嘯,連山起霧煙。泉山一方高,其高能幾何。
不能千尺耳,羅浮之丘阿。羅浮自海岸,萬丈突巍峨。
以頂等高卑,未知孰為多。此山系望遠,地位累坡陀。
此山可遠望,紫氣騰沖和。望之已可愛,而況來登歌。
即事既已高,萬丈如吾何。
名節尋名山,四美兼二難。不知循去步,已歷翠微間。
獨立在物表,高視乎塵寰。斯人苦長勤,時去未知還。
高歌發長嘯,連山起霧煙。泉山一方高,其高能幾何。
不能千尺耳,羅浮之丘阿。羅浮自海岸,萬丈突巍峨。
以頂等高卑,未知孰為多。此山系望遠,地位累坡陀。
此山可遠望,紫氣騰沖和。望之已可愛,而況來登歌。
即事既已高,萬丈如吾何。
為了追尋名節去探尋名山,美景、賢主、嘉賓、良辰四美兼具,賢主與嘉賓相聚更是難能可貴。不知不覺順著腳步前行,已經置身于青山翠谷之間。獨自站在塵世之外,高高地俯瞰著人間。人們總是苦苦地長久操勞,時光流逝卻不知何時能回返。放聲高歌又發出長嘯,連綿的山巒涌起了霧煙。甘泉山在這一方算是高的,它到底能有多高呢?不過千尺罷了,就像羅浮山的小山丘。羅浮山從海岸拔地而起,巍峨高聳達萬丈。若以山頂來比較高低,不知誰更高些。這座山適合遠望,地勢起伏連綿。此山可以向遠處眺望,紫色的祥瑞之氣升騰融合。僅僅遠望就已經惹人喜愛,更何況親身登臨放歌。眼前之事已然有如此高的境界,萬丈高峰又能把我怎樣。
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指賢主、嘉賓難得同時相遇。
翠微:指青山。
物表:塵世之外。
塵寰:人間。
丘阿:山丘。
坡陀:地勢起伏不平。
紫氣:紫色的祥瑞之氣。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在重陽節與賢達之士一同登高,或許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借登高望遠來抒發對人生、名節的思考,以及追求精神上的超脫。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名節的重視和超脫塵世的心境。其特點是借景抒情,通過山川高度對比等手法深化主題。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知名,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學表達。
圣賢道在惟顏子,
忠烈名存獨杲卿。
甘向賊庭守節死,
不羞吾祖與吾兄。
上清苑木記深幽,老桂婆娑報早秋。
露冷草蟲鳴四壁,月明桐葉墜層樓。
雷壇樹色當窗出,丹井泉香繞石流。
林壑寂寥龍虎伏,巖前惟見紫云浮。
我來尋眺聽,慈眼自朦朧。
頓覺見聞寂,真教色相空。
虛窗通遠翠,高樹下秋風。
心境渾無著,悠然念始終。
山下煙光碧玉溪,竹間禪寂白云扉。高僧久住清涼國,應笑風塵滿客衣。
龍游龍歸已絕塵,空馀頑石隱歸云。當時一昔猶嫌久,豈謂虛名萬古存。
高出云端謝世喧,碧天秋靜鏡無痕。塵緣不向塵中見,聊與游人洗眼根。
野塘風細度香蓮,碧澗云深響玉泉。從此西湖不須到,淡煙寒月一家天。
眷此青田鳥,來居小樾林。欲鳴先碩影,誰識九霄心。
眷此青田鳥,相看意未歡。共期齊六翮,大叫出云端。
眷此青田鳥,猶含碧落情。不能為若主,深愧九皋聲。
眷此青田鳥,丹砂頂亦奇。他時詞客訪,遲爾報吾知。
漫憂王室泣銅駝,新鑿昆明引碧波。
鐵錮南山應有隙,金堆北斗不妨多。
封侯但博羊頭賤,作奏還防馬尾訛。
留答升平公等在,買鄰須向首陽阿。
別去易經歲,蕭條久客情。
輕裝燕雁后,短策岱云行。
有發稱居士,無家似外兵。
故人還待汝,羈馬薊門城。
相公露冕萬重山,過午傳餐也未閒。
草檄宵馳宣廟略,封章晨拜見天顏。
板橋壓擔牛涔重,冰磴牽繩馬汗斑。
特制軟材平底屐,滿天風雪過桃關。
東漢黨人盛,翛然能獨醒。
青天何皎皎,一鶴在空冥。
高士已長往,南州余此亭。
白蘋滿湖上,我欲薦芳馨。
舊隱尋獅窟,新嬌聚鳳窠。
梯仙家樂雪兒歌。留得詩中畫本美人多。
脂墨風流盡,滄桑血淚過。
壺山琴話渺煙蘿。問訊江南梅雪近如何。
春光好,楊柳畫樓西。簾外鸚哥初解語,檐前燕子乍銜泥。風雨又凄凄。
春光好,桃李半開時。倦倚繡床添弱線,閑拋書卷寫新詞。可惜雨如絲。
戍卒初來自鄧州,
問言曾見法曹否。
祇云白發青衫者,
黑瘦三分似狀頭。
古佛道場,尚乘車子。
澄源潭水,猶棹孤舟。
夜鶴穿潭底,云月落銀籠。
天龍無雨,汗馬而無鞭也。
從此出生犢牛兒,金吼銀聲滿蘆水。
微毛依舊正受中,玄角又帶漫雪草。
一回倒騎牧童夢,數笛吹來樵子歌。
數間茅屋隱平沙,隔岸微聞喚酒家。若道消愁全仗酒,也停雙櫓倩人賒。
不奉君歡又一年,背人啼向落花前。當初自愛儂如玉,今日如花更可憐。
春風吹暖布新晴,遠邇頻聞擊壤聲。
為樂自忘終日倦,遺安應效古人耕。
更無世故來縈慮,只解農功是養生。
堪笑宦游江海客,幾人勛業著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