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泗州游塔寺行役東西頗有河山之感示同游諸子三首
荊涂云一色,淮泗波千里。
山僧不出門,藤蒲對花水。
薝卜林皆玉,旃檀室是香。
供君鍮石罐,貯月在禪房。
風塵彈指過,于世已浮沉。
處處雙林客,年年五岳心。
荊涂云一色,淮泗波千里。
山僧不出門,藤蒲對花水。
薝卜林皆玉,旃檀室是香。
供君鍮石罐,貯月在禪房。
風塵彈指過,于世已浮沉。
處處雙林客,年年五岳心。
荊山和涂山被雪覆蓋,云與山顏色相同,淮河和泗水波浪浩渺,綿延千里。山中的僧人不出門,對著花草和流水坐在藤蒲上。薝卜樹林一片潔白如玉,旃檀的禪房里彌漫著香氣。僧人拿出鍮石罐,將月光收藏在禪房之中。塵世的紛擾如彈指間過去,在這世上已歷經沉浮。處處都有像雙林般的修行之人,年年都懷揣著游歷五岳的心意。
荊涂:荊山和涂山。
淮泗:淮河和泗水。
藤蒲:藤編的蒲團。
薝卜:一種花,白色,香氣濃郁。
旃檀:即檀香。
鍮石罐:鍮石制成的罐子,鍮石是一種黃色有光澤的礦石,近似黃金。
雙林客:指修行之人,雙林有佛教中釋迦牟尼涅槃之地的寓意。
五岳心:指有游歷五岳、追求自由超脫的心意。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標題‘行役東西頗有河山之感’推測,詩人可能在公務奔波途中,于雪后游覽泗州塔寺。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定的動蕩或紛擾,詩人在自然與禪意中尋求內心的寧靜,借景抒情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超脫塵世、向往自由修行的心境。其突出特點是景中含情、禪意濃厚。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與藝術表達。
醉魂乍醒,聽一聲啼鳥,幽齋岑寂。淡日朦朧初破曉,滿眼嬌晴天色。最惜香梅,凌寒偷綻,漏泄春消息。池塘芳草,又還淑景催逼。因念舊日芳菲,桃花永巷,恰似初相識。荏苒時光,因慣卻、覓雨尋云蹤跡。奈有離拆,瑤臺月下,回首頻思憶。重愁疊恨,萬般都在胸臆。
碧海青天夜寂寥,飛星一點去何遙。可能十萬光年外,有女曾吹月下簫。
山暗秋云,暝鴉接翅啼榕樹。故人何處。一夜溪亭雨。夢入新涼,只道消殘暑。還知否。燕將雛去。又是流年度。
翰苑文章伯,金華侍從臣。四朝行直道,一意在生民。白首唯憂國,青云早退身。囊中有遺藁,不學茂陵人。伊洛相逢日,忠賢盛集時。游從敦氣義,唱和若塤篪。漢嗣資商老,堯章憶后夔。云亡時共惜,不獨故人悲。新阡近箕潁,故國遠岷峨。禁從同儕少,門風吉士多。笑言如昨夢,身世逐頹波。唯有高名在,千年不可磨。
楊柳青題舊驛亭,人來楊柳半凋零。可知自有吾心柳,萬古無窮一樣青。
法地安然不動移,振身而立亦相宜。勿于起坐經行外,別討大唐天子師。
去年除夕葉榆澤,今年忽在臨安城。斜看暮景飛騰意,正念天涯流滯情。寒梅判山我欲寄,煙草瀘江誰喚生。鄰墻兒女亦無睡,歲火天燈喧五更。
廬之山,泉汩汩,日夜飛流何水急。我愿不倦亦如斯,手障狂瀾歸至一。
對影高歌又一篇,一篇歌罷一凄然。子期死后琴聲在,流水高山自歲年。
莫嘆槐庵小,幽棲宜養疴。蔭濃欣樹茂,軒敞愛風多。問字多青鬢,烹茶有碧螺。老來貪睡早,幾晚廢吟哦。
師到華陽洞,山華幾度開。祇應常救物,卻遣世人來。
此門何日辟,寶劍掣風雷。石狀白云亂,崖分青嶂開。奇峰從地起,靈穴透天來。欲寫崔嵬勢,慚無謝脁才。
月下論詩夜不眠,鯉庭同試鳳山泉。平陵歌入千秋史,頭白門人說往年。
九十平分白露瀼,月明東角又中央。夜長譜得相思調,迢遞憑誰寄阿郎。
湯休能惜別,相送出精藍。水長陂全沒,云低雨半含。不堪寧止七,見黜欲過三。此日人猶北,驚看雁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