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營曉行二首 其二
月淡云濃弄曉晴,
草中白處路微明。
垂鞭緩轡十馀里,
始聽鳴雞第一聲。
月淡云濃弄曉晴,
草中白處路微明。
垂鞭緩轡十馀里,
始聽鳴雞第一聲。
月亮暗淡,云層濃厚,卻營造出拂曉的晴朗,草叢中泛白的地方,道路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我垂著馬鞭,放松韁繩,緩緩前行了十幾里路,才聽到第一聲雞鳴。
弄曉晴:營造出拂曉時分的晴朗景象。
緩轡:放松韁繩,讓馬慢慢走。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軍旅或出行途中,于清晨從營地出發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曉行途中的所見所聞,其特點是意境清幽,以平實的語言展現出獨特的生活場景,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捕捉生活瞬間并生動表達的能力。
夜聞海潮聲,大地洶若動。敗葉俄填坑,頑云總歸洞。噌吰萬竅呼,凜列百泉凍。野曠鳴枯桑,原低偃長葑。陰霾接混茫,噫氣來倥倊。冷助玄冥威,狂招韓愈訟。雷轟號令嚴,天轉機軸空。易水仍蕭蕭,燕山殊瞢瞢。不知怒何為,所喜散堪用。倏往捕亦難,逆來受須共。有時稍紆徐,忽地還放縱。再作疑催詩,橫奔驚失鞚。卑飛爭墮鳶,彎臥早藏蝀。沙漠號狐貍,岐山噤鸞鳳。披襟誰敢當,落帽眾相哄。點也妨詠歸,盧其憂病中。遠應經土囊,細或入石縫。瞇目塵簸糠,拂須冰織綜。迸裂沙成河,盤旋城抵甕。星好怪維箕,鹢飛書乃宋。拔木周籥緘,揚波越裳貢。漢歌懷沛臺,楚賦想云夢。廬舍遭傾摧,陵園起哀慟。前瞻巧趨蹌,后逐遙餞送。歷塊勢尤顛,下坡力如壅。八極御可游,五湖桴莫從。先登賁育雄,鏖戰鄒魯閧。胡馬依北嘶,鯤魚徙南羾。天工無乃勞,吾意因爾諷。愧乏吉甫才,穆如難繼頌。
倏忽吾生五十春,兩朝遺佚太平身。望鄉心逐關云起,懷國情將汴柳新。自信右軍非墨客,誰言高適是詩人。南征昨報龍旗返,佇想嵩呼動紫宸。
四年未見劉通老,兩謁高齋悵不逢。百尺樓涵湖海氣,春風依舊蕩心胸。
半生共飄泊,所至無定居。晚有一區宅,乃以喪來歸。樂少辛苦多,嗚呼止于斯。臨沒尚了了,儆戒皆可書。子言不可忘,我意當何如。
茅山李道士,賣藥巢湖上。頭戴烏紗巾,手植青藜杖。雙鬟童子相隨行,向月壺中吹玉笙。紫芝采罷忽不見,又騎玄鶴登蓬瀛。
公子腰弓下直歸,紅門晚出馬如飛。東街積雪無人掃,卻恨春泥濺繡衣。
金裝寶劍藏龍口,玉帶紅絨掛虎頭。旌旗影里驟驊騮,得志秋,喧滿鳳凰樓。
關西吾故里,八代不能歸。墳墓今何在?門閭故已非。清秋愁燕去,殘日望云飛。豈是桃源客?虛無與世違。
疏窗照日影初斜,可奈囚居此歲華。傳世從來無赤子,通天空憶有浮槎。依依遙見城邊柳,裊裊忽聞塞上笳。詩句漫成還有用,將來幽地賞春花。
時危遠謫墮南巒,猶在乾坤覆載間。瘴雨嵐煙殊氣候,玉簪羅帶巧溪山。桄榔葉暗傷心碧,躑躅花開滿目斑。惟有月華依舊好,清輝應與照云鬟。
蒼梧月落烏號霜,寒泉幽凝金井床。綺疏光流大星白,夢驚萬里長城亡。女郎報父收囹圄,匍匐將身贖無所。官家圣明如漢主,妾心愧死緹縈女。井臨交衢下通海,海枯衢遷井不改。銀瓶同沈意有在,萬歲千春露神采。魂今歸來風泠然,思陵無樹容啼鵑,先王墓木西湖邊。
鵲印朝從漢殿懸,歡聲云擁薊門前。休戈隴坂屯田日,伐鼓漁陽出塞年。結客威名馳豹尾,封侯消息到龍泉。胡床不厭王猷傲,爛漫梅花笛里傳。
膝下五車就業,殿前三月亨途。日出喚君名姓,春風吹過江湖。文價從今第一,家風經古無倫。不假湘靈十字,知君才倍前人。俊氣將探虎穴,清才早踐龍門。故比隔江白鷺,萬人回首王孫。
剩紫殘紅慘不禁,狂蜂醉蝶杳難尋。閑階半蝕苔痕淺,曲徑全埋草色深。游子驟驚風雨夢,美人長抱歲時心。枝頭取次成青子,且共攜尊坐綠陰。
林居近冬候,雨晴天已冷。露蛩啼夕陰,風竹亂窗影。衰來身自覺,欲寡事斯屏。偶此山中人,清談坐宵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