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莊后樂洞轉升便還與客游詠
插槿編籬漫作門,春深紅紫看成村。晚從幽樂尋真境,天與芳菲共此園。隔浦漁歸煙半艇,傍巖客過月盈尊。溪前不減吳江景,楓落莼鱸尚費論。
楊柳陰陰晝掩門,幾家茅屋近江村。因觀魚樂臨清沼,為聽鶯聲到小園。堤草綠勻蛙聒枕,庭花香泛蟻浮尊。來朝社鼓溪南北,又把升平入句論。
插槿編籬漫作門,春深紅紫看成村。晚從幽樂尋真境,天與芳菲共此園。隔浦漁歸煙半艇,傍巖客過月盈尊。溪前不減吳江景,楓落莼鱸尚費論。
楊柳陰陰晝掩門,幾家茅屋近江村。因觀魚樂臨清沼,為聽鶯聲到小園。堤草綠勻蛙聒枕,庭花香泛蟻浮尊。來朝社鼓溪南北,又把升平入句論。
用木槿枝條編籬笆隨意作門,春天里紅紫花開如成村落。傍晚從幽趣之樂探尋真境,上天與芳菲共賜此園美景。對岸漁人歸來煙籠半艇,傍巖客行過月光滿酒樽。溪前景色不遜吳江勝景,楓落莼鱸之思何須多論。楊柳成蔭白晝掩門,幾戶茅屋近江村落。因觀魚樂來到清池,為聽鶯聲走到小園。堤草勻綠蛙聲伴枕,庭花飄香酒泛泡沫。明日社鼓響徹溪南北,又將升平之景寫入詩中。
槿:木槿,落葉灌木,常作籬笆;
芳菲:花草香美,此指盛開的花卉;
隔浦:對岸的水濱;
莼鱸:用張翰‘莼鱸之思’典故,代指思鄉(xiāng)或歸隱之情;
蟻浮尊:酒面泛起的泡沫,代指飲酒;
社鼓:社日祭祀時的鼓聲,象征太平年景。
當為詩人春日游覽小莊后樂洞時所作。與客同游見鄉(xiāng)村春景明麗、生活安適,觸景生情,記錄游賞之樂與對太平盛世的感懷。
詩歌以細膩筆觸描繪鄉(xiāng)村春景與游賞生活,展現自然之趣與人文之樂,語言清新意象生動,表達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對升平之世的贊美,是古典田園詩中閑適主題的典型之作。
百苦忘勞獨進影,
四恩在念契流通。
如何未盡傳燈志,
溘然于此遇途窮。
畫松一似真松樹,
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臺山上見,
石橋南畔第三株。
如蒙一被服,方堪稱福田。(詠賜玄奘衲、袈裟,
人人送酒不曾沽,
終日松間掛一壺。
草圣欲成狂便發(fā),
真堪畫入醉僧圖。
祝融高座對寒峰,
云水昭丘幾萬重。
五月衲衣猶近火,
起來白鶴冷青松。
緬想咸陽事可嗟,
楚歌哀怨思無涯。
八千子弟歸何處,
拔山力盡烏江水,
今日悠悠空浪花。
憑高莫送遠,看欲斷歸心。
別恨啼猿苦,相思流水深。
翠云南澗影,丹桂晚山陰。
若未來雙鵠,遼城何更尋。
上人禪室路裴回,萬木清陰向日開。
寒竹影侵行徑石,
更惜片陽談妙理,歸時莫待暝鐘催。
池上蓮荷不自開,
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由我,
未是回時那得回。
旌旗江上出,花外卷簾空。
夜色臨城月,春寒度水風。
雖然行李別,且喜語音同。
若問匡廬事,終身愧遠公。
禪師來往翠微間,
萬里千峰到剡山。
何時共到天臺里,
身與浮云處處閑。
遠公逢道安,一朝棄儒服。
真機久消歇,世教空拘束。
誓入羅浮中,遂棲廬山曲。
禪經初纂定,佛語新名目。
缽帽絕朝宗,簪裾翻拜伏。
東林多隱士,為我辭榮祿。
昨夜云生天井東,春山一雨一回風。
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龍池通不通。
垂涕憑回信,為語柳園人。
情知獨難守,又是一陽春。
虎溪閑月引相過,
帶雪松枝掛薜蘿。
無限青山行欲盡,
白云深處老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