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同喬化叔大東始憲周稚恭游永泰寺
四十年來講石存,沙彌今已宿稱尊。
支公幾解逍遙論,摩詰曾留不二門。
壇下雨花春樹長,庭前積霰夕禽喧。
誰知白首修心日,猶指東山作給園。
四十年來講石存,沙彌今已宿稱尊。
支公幾解逍遙論,摩詰曾留不二門。
壇下雨花春樹長,庭前積霰夕禽喧。
誰知白首修心日,猶指東山作給園。
四十年來講經的石座依舊留存,當年的小沙彌如今已成為受人尊崇的高僧。支公大概能理解逍遙之論,王維也曾留下不二法門。佛壇下雨花繽紛,春天的樹木生長,庭院前積雪未化,傍晚的鳥兒喧鬧。誰能知道我白發蒼蒼修心之時,還指著東山把它當作給孤獨園。
講石:講經的石座。
沙彌: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受十戒的男性修行者。宿稱尊:長久以來被人尊崇。
支公:東晉高僧支遁,善談玄理。逍遙論:支遁曾作《逍遙論》。
摩詰: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篤信佛教。不二門:佛教術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
雨花:佛教傳說,佛祖說法,感動天神,諸天雨各色香花,于虛空中繽紛亂墜。
積霰:積雪。
白首:白發,指年老。
東山:詩中具體所指需結合當時情境,可能是附近的一座山。給園:即給孤獨園,是古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奉獻給釋迦牟尼。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在春日與友人同游永泰寺,看到寺中景象,聯想到佛教典故和自身的修心歷程,從而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相對穩定,佛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也處于人生的暮年,對佛教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這首詩以游永泰寺為契機,通過對寺中景象和佛教典故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的宗教情懷和人生感慨。詩中融合了歷史典故與眼前之景,展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在描繪寺廟題材的詩歌中具有一定特色。
幽窗談笑話平生,舊硯磨穿筆代耕。白發滿頭難諱老,青山排闥故多情。桃花灼灼渾無語,春雨瀟瀟尚未晴。明日蘭舟休便發,南鄰筍蕨巳堪烹。
當時不是不窮奢,民樂升平少嘆嗟。姚宋未亡妃子在,塵埃那得到中華。
樂天早退今安有,摩詰長閑古亦無。五畝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圖。近聞陶令開三徑,應許揚雄寄一區。晚歲與君同活計,如云鵝鴨散平湖。
茫茫天地心,要眇難窺闖。一殷地中雷,剨然如弛禁。高堂燦星帔,殊渥浩春浸。節撫衣?初,兒當敢言任。念兒忽在眼,系馬?梅蔭。跪拜讀璽書,歡聲動鞶紟。羨馀無所獻,慈旨深引飲。嶺表雪如金,俄驚破氛祲。
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
關卻疏篷只恁休,莫留霜月伴孤舟。津亭萬一商分數,鎖到明朝何處求。
云峰遙看步慵移,層碧三參更兩差。天際馀霞似殘錦,只堪收拾餉丘遲。
怯思酣魂九十中,蠶苗鳳子學人慵。來來不會春工意,醞造風光抵死醲。
天氣清和無喘牛,花林爛熳竹林幽。臨風高詠足為樂,有勇知方笑仲由。
獨騎款段出,落日背高城。行行過玉堤,忽聽潺潺聲。會心豈必遠,一笑兒童驚。坐我瀑布傍,泠然洗中扃。長安盛車馬,輪蹄日轟轟。向來通市中,無此祛俗清。利名世所競,獨茲人不爭。會當即堤邊,卑棲結吾楹。飽聽日無厭,不使塵囂生。
簾影晴絲落舞茵,崆峒云晚聚星辰。翠虹光度樓臺月,香燕先浮霄漢春。一道清風華轡遠,雙江綠水綵衣新。相逢屢有朝花約,又看貂蟬會紫宸。
大洞仙宮古有名,要觀主宰立平生。掛琴堂上心尤逸,種菊池邊景益清。巳喜襟期同我得,旋將契誼與君盟。丹泉肯入丹田去,愿受丹□學大成。
有花無酒頭慵舉,有酒無花眼倦開。好是西園無事日,洛陽花酒一齊來。
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
兩士端如蕭子顯,求心已足不干名。春朝秋夕風兼月,辭藻居然嗜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