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頭
寫宜春、乍拈春筆。元宵上巳,良辰來絡繹。綺羅叢,排歌席。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塵無跡。
幾何時、春光非昔。沉醉過端陽,新荷出。微雨過,小庭寂。搖畫扇、一塌松陰下,不巾幘。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玉露滿天,瓊樓何處笛。最好是重陽,茱萸酒,還將菊花糕,佐肴核。
光陰迅,早消息,逗梅稍,幾朵含苞欲拆。擁紅爐,貉袖狐襟團坐,宵長如年,戲分曹,同射覆,到除夕。
寫宜春、乍拈春筆。元宵上巳,良辰來絡繹。綺羅叢,排歌席。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塵無跡。
幾何時、春光非昔。沉醉過端陽,新荷出。微雨過,小庭寂。搖畫扇、一塌松陰下,不巾幘。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玉露滿天,瓊樓何處笛。最好是重陽,茱萸酒,還將菊花糕,佐肴核。
光陰迅,早消息,逗梅稍,幾朵含苞欲拆。擁紅爐,貉袖狐襟團坐,宵長如年,戲分曹,同射覆,到除夕。
描繪宜春,剛剛拿起春天的畫筆。元宵和上巳節,美好的時光接連不斷。在華麗的人群中,擺開歌舞宴席。在芬芳的郊外,駿馬和華美的馬鞍,揚起的香塵都沒了蹤跡。沒過多久,春光已不復往昔。沉醉中過了端陽,新荷長出。微雨過后,小庭院一片寂靜。搖著畫扇,在一片松蔭下,不戴頭巾。巧云散去,又到了中秋,秋月皎潔。玉露布滿天空,瓊樓處傳來何處的笛聲。最好的是重陽,飲著茱萸酒,還有菊花糕,搭配著菜肴和果核。光陰飛逝,早早傳來消息,梅梢上有幾朵花含苞待放。圍坐在紅爐旁,穿著貉袖狐襟的衣服,夜晚漫長如一年,分組做射覆的游戲,直到除夕。
宜春:地名。
乍拈春筆:剛剛拿起描繪春天的筆。
上巳:古代節日,在農歷三月初三。
絡繹:連續不斷。
綺羅叢:指穿著華麗的人群。
玉勒金鞍:裝飾精美的馬具,代指駿馬。
端陽:端午節。
巾幘:頭巾。
巧云:形狀奇特的云。
茱萸酒:重陽節飲用的酒,古人認為有辟邪作用。
肴核:菜肴和果核。
逗:引發、透露。
拆:同“坼”,裂開。
貉袖狐襟:用貉和狐的皮毛做的衣服。
分曹:分組。
射覆:古代的一種游戲。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詞中可以推測,作者可能處于一個相對安定、閑適的生活環境,能夠有心情去感受和記錄一年中各個節日的情景,或許是在宜春當地生活時,有感于時光的流逝和生活的美好而創作。
這首詞主旨是展現一年中不同節日的生活場景,突出特點是按時間順序描寫,生動展現了生活的豐富多彩。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著名,但為研究當時的節日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功高位久。甘居第二提琴手。右臂平胸。世界風云托手中。鞠躬盡瘁。多賴補天天不墜。遺志誰承。寒食花環盼小平。
泠泠云外泉,的的巖光入。靜若仙鑒開,寒疑玉龍蟄。時應下鹿群,跡印青苔濕。
風急何辭上閣難,且來共住玉京班。一蓑已得詩中畫,萬疊休傳海外山。未放微陽穿日腳,少留清影在窗間。莫嗔愛入西湖社,夫子龍鱗正許攀。
脫跡空門,致身臺鉉。大計密謀,忠勤不倦。灤京崇崇,王氣所鐘。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蓮房折盡只留荷,露蓋班班一丈過。高下橫斜無定影,聚涼著得月明多。金粟安排雨后黃,定知花亦愛新涼。夜深月透玲瓏影,花自光明月自香。
書客香魂冷,寒光照夜青。已看風墜葉,還似水辭瓶。灑泣賣僮約,灰心瘞鶴銘。暮江天碎碎,楓鬼拜前庭。
遲日桃花浦上,輕風楊柳磯邊。鼓枻一聲欸乃,中流遙見湘煙。
翩翩文彩映珊瑚,炯炯豐標玉不如。才入瑣門司諫草,又從荒服按邊儲。魚由丙穴應持酒,雁到衡陽好寄書。回首前程云萬里,此行真是發硎初。
當初忍笑畫鴛鴦,真個如今擬鳳凰。別卻群仙拜王母,已聞青鳥報劉郎。
飛埃不到碧霄圓,失隊哀鴻畏入煙。須發似明還似暗,冰霜如割亦如燃。光浮斗柄人何遠,影落關山恨獨先。回首秦淮歌舞地,可堪皎潔酒樓前。
重逢當此夕,離別已三秋。云涌中天月,人登望海樓。思君曾入夢,得句每相酬。共惜良宵短,狂歌醉一甌。
曉起山鴉噪作團,西園霜木倚空寒。風高斷雁呼前伴,雨止歸云赴舊山。
彈罷瑤箏歇雁行,月移花影上回廊。離情不奈秋蕭索,更著寒螀管夜長。
早花吐萼紅初擷。看處處、春光泄。正熒屏、抵掌談功業。家家唱、迎春樂。驀地江南飄大雪。裝點了、墻腰樓角。任是玉龍狂,擋不住、陽春腳。
花落回廊靜,鐘聲丈室過。三春青鬢改,一院綠陰多。客久無鄉夢,愁深有病魔。獨憐良夜永,明月在藤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