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念阿卯
入戶桃陰夕照移
久看蒲粽今嬌兒
魯論半部應成誦
渠母前朝早任嬉
嫩綠胡孫高蹋臂
雄黃王字大通眉
鳳仙籬側瓜棚畔
料爾行吟新寄詩
入戶桃陰夕照移
久看蒲粽今嬌兒
魯論半部應成誦
渠母前朝早任嬉
嫩綠胡孫高蹋臂
雄黃王字大通眉
鳳仙籬側瓜棚畔
料爾行吟新寄詩
夕陽西下,桃樹的陰影移入庭院;長久凝望菖蒲粽子,眼前是可愛的小嬌兒。半部《論語》你應已熟讀成誦,你母親從前總任你自在嬉戲。你像嫩綠的小猴高高抬起手臂,額頭點著雄黃“王”字直貫眉際。鳳仙花在籬笆旁,瓜棚邊,猜想你在那里漫步吟誦,定有新詩寄來。
蒲粽:菖蒲與粽子,端午節傳統應節物品。
魯論:《論語》的魯地傳本,此處代指儒家經典。
渠母:他的母親,渠為代詞,意為“他”。
胡孫:同“猢猻”,即猴子,此處形容孩子活潑的樣子。
雄黃王字:端午節習俗,用雄黃在兒童額頭畫“王”字,寓意驅邪避毒。
行吟:邊走邊吟詩,指創作或誦讀詩歌。
詩作于端午節,詩人因節日觸發對孩子阿卯的思念。通過回憶或想象端午時阿卯的生活場景(如誦書、嬉戲、點雄黃等),展現其成長點滴,反映親子間的溫情羈絆。
此詩以端午節為背景,通過節令物候與兒童生活的細節刻畫,生動勾勒出阿卯活潑可愛、聰慧成長的形象,表達詩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語言自然平實,生活氣息濃郁,是一首充滿親子溫情的節令懷人之作。
新詩盈道路,清韻似敲金。
調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
蜀箋方入寫,越客始消吟。
后輩難知處,朝朝枉用心。
葩疊萼相重,燒欄復照空。妍姿朝景里,醉艷晚煙中。
乍怪霞臨砌,還疑燭出籠。繞行驚地赤,移坐覺衣紅。
殷麗開繁朵,香濃發幾叢。裁綃樣豈似,染茜色寧同。
嫩畏人看損,鮮愁日炙融。嬋娟涵宿露,爛熳抵春風。
縱賞襟情合,閑吟景思通??蛠須w盡懶,鶯戀語無窮。
萬物珍那比,千金買不充。如今難更有,縱有在仙宮。
羽毛生未齊,
嶛峭丑于雞。
夜夜穿籠出,
搗衣砧上棲。
鑄為明鏡絕塵埃,
翡翠窗前掛玉臺。
繡帶共尋龍口出,
好是照身宜謝女,
嫦娥飛向玉宮來。
露荷迎曙發,灼灼復田田。乍見神應駭,頻來眼尚顛。
光凝珠有蒂,焰起火無煙。粉膩黃絲蕊,心重碧玉錢。
日浮秋轉麗,雨灑晚彌鮮。醉艷酣千朵,愁紅思一川。
綠莖扶萼正,翠菂滿房圓。淡暈還殊眾,繁英得自然。
高名猶不厭,上客去爭先。景逸傾芳酒,懷濃習彩箋。
海霞寧有態,蜀錦不成妍??椭翍?,僧來欲破禪。
曉多臨水立,夜只傍堤眠。金似明沙渚,燈疑宿浦船。
風驚叢乍密,魚戲影微偏。秾彩燒晴霧,殷姿纈碧泉。
畫工投粉筆,宮女棄花鈿。鳥戀驚難起,蜂偷困不前。
繞行香爛熳,折贈意纏綿。誰計江南曲,風流合管弦。
貴游多愛向深春,到處香凝數里塵。
紅杏花開連錦障,
日暮垂鞭共歸去,西園賓客附龍鱗。
新詩十九首,麗格出青冥。
得處神應駭,成時力盡停。
正愁聞更喜,沈醉見還醒。
自是天才健,非關筆硯靈。
湖南譙國盡英髦,
心事相期節義高。
解下佩刀無所惜,
新聞天子付三刀。
臥來扶不起,
唯向主人嘶。
惆悵東郊道,
秋來雨作泥。
每日尋兵籍,經年別酒徒。眼疼長不校,肺病且還無。僮仆驚衣窄,親情覺語粗。幾時得歸去,依舊作山夫。
朝朝十指痛,唯署點兵符。貧賤依前在,顛狂一半無。身慚山友棄,膽賴酒杯扶。誰道從軍樂,年來鑷白須。
春來深谷雪方消,鶯別寒林傍翠條。
到處為憐煙景好,少婦聽時思舊曲,玉樓從此動云韶。
曉漏啟嚴城,宮臣縞素行。靈儀先鹵簿,新謚在銘旌。云晦郊原色,風連霰雪聲。凄涼望苑路,春草即應生。
寒日青宮閉,玄堂渭水濱。華夷箋乍絕,兇吉禮空新。薤露歌連哭,泉扉夜作晨。吹笙今一去,千古在逡巡。
磧露黃云下,凝寒鼓不鳴。
戰須移死地,軍諱殺降兵。
印馬秋遮虜,蒸沙夜筑城。
舊鄉歸不得,都尉負功名。
欲識為詩苦,秋霜若在心。
神清方耿耿,氣肅覺沉沉。
皓素中方委,嚴凝得更深。
依稀輕夕渚,仿佛在寒林。
思勁凄孤韻,聲酸激冷吟。
還如飲冰士,勵節望知音。
僻性愛古物,終歲求不獲。
昨朝得古硯,黃河灘之側。
念此黃河中,應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硯未變易。
波瀾所激觸,背面生罅隙。
質狀樸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驚嘆,不敢施筆墨。
或恐先圣人,嘗用修六籍。
置之潔凈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貴嫌,久長得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