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溪洞書石上二首 其二
洞門久坐松陰回
溪水自流花自開
儻便得歸便歸去
不須定待鶴飛來
洞門久坐松陰回
溪水自流花自開
儻便得歸便歸去
不須定待鶴飛來
在洞門前久坐,松影在身邊來回搖曳;溪水自在流淌,花兒自然綻放。如果能夠歸去便即刻歸去,不必非得等待仙鶴飛來相迎。
儻:同“倘”,如果。
松陰回:松樹的陰影隨著時間推移來回移動。
自:自然、自在,強調事物本然狀態。
歸:此處指歸隱或返歸自然生活。
此詩為詩人游覽清溪洞時即興所作。洞中松陰、溪水、野花等自然景致清幽宜人,觸發其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故題詩石上以抒懷。
全詩通過描繪清溪洞的自然之景,以“自”字凸顯萬物本真狀態,直抒歸隱之愿,展現詩人對閑適生活的追求與豁達灑脫的情懷,語言質樸而情感鮮明。
宗門中令嗣,合眼坐禪處。
平地打毬子,急須著眼覷。
兩挑挑得上,三筑筑不住。
筑得住依前,輥向毬門去。
魏王為將過頗牧,轉佐功高蕭相國。洗光日轂上天衢,海宇竦瞻如立鶴。
定儲不用招四老,知公狐鼠視產祿。青苗一疏更奇偉,時宰喙硬心愧服。
當時元老不在廷,中外知非宗社福。至今荒棘沒銅駝,志士淚盡以血續。
故祠金貂色已暗,英風可掃炎海酷。尚想喬岳初降靈,鳳采龍文照山麓。
聞孫來補翁祖處,玉題繡井新前躅。落成舉杯文字飲,高臺何必糟丘筑。
百年往事陵谷改,故國蒼然但喬木。公歸補袞居上前,諫草家藏皆可覆。
才如蘇梅宇內少,流落應憐猶未復。曉枝蝶閙不足云,晚節要看秋圃菊。
甲午之冬,一笑分袂。交游累千,名字難記。
公雖它鄉,常在眼底。公今隔世,猶見夢寐。
念昔與公,情同昆弟。老離閩山,再飲吳水。
三十年間,死盡流輩。顧瞻浮圖,洪木翳翳。
叢林凋疎,變習日異。愿起公死,為砭為劑。
為師為承,為祥為瑞。千載追難,百年滿易。
意長景促,人往物是。春寒野陰,感慨歔欷。
獅子吼,無畏說。
空處挨,緊處捻。
彼上人,縮卻舌。
不二門,都敗闕。
五髻童真七佛師,卻證烏龜成白鱉。
水陸盡經過,地暄晴更和。
鳥聲臨水近,人影向橋多。
細雪傾殘橘,輕冰脆立荷。
少為鹽米計,聽徹竹枝歌。
庭下同栽兩樹梅,一株搖落一株開。
無緣春色相虧曲,有分晴光亦往來。
雪打枯枝愁漢驛,雨翻雕萼夢荊臺。
綺窗不斷橫斜影,猶有東風管碧苔。
對港近村俱有路,扁舟倍覺往來頻。
入秋破褐惟存線,盡日收錢不滿緡。
遠岸冷沙銜墜葉,淺灘寒水臥枯蘋。
未知行役何時斷,縱使更深亦喚人。
瞬息沿流七里遙,感時回纜木蘭橈。
高臺未變陵兼谷,故國頻更市與朝。
風散亂云通去驛,雨消殘雪助歸潮。
漁翁近亦無前輩,一個青銅不肯饒。
九十日安居,二千年圣制。
念念三世十方,步步十方三世。
何如閙市里保壽面目全露,肉案頭盤山自心密契。
使府近有指揮,不許攀條援例。
藥逕入云林,晚晴扶杖吟。
照泥星復雨,經朔月猶陰。
樹折憐巢覆,泉清見葉沈。
愛閑自如此,不是學灰心。
高厚同源,萬殊一體。
卓爾何來,湛然非止。
覽蜀天云,挹龍淵水。
際會如斯,孰窮所以。
正知知之,不出乎是。
大巫舞袍奉酒尊,小巫湔裙進盤彘。
野風吹樹龍馬歸,瓦爐柏根香滿地。
白衣老須撚向前,叉手大膽不敢言。
去年田家五分熟,更饒三分百事足。
大繭千棚絲滿窠,栗犢兩握角出肉。
土臺澆酒再拜辭,紙錢灰撲遶木枝。
神語順從杯教吉,鼓笛薨薨打三日。
道遠乎哉,觸事而真。
圣遠乎哉,體之即神。
百丈遭喝,三日耳聾。
水潦被踏,起來大笑。
何似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
每慨人無善后圖,蕩然家檢亦何疎。
眼前漫不知由己,身后誰能管得渠。
喜見雙溪今軌范,更綿一脈古詩書。
了知斯聚更斯義,散及宗枝廣義居。
高閣巍峨接水濱,興亡才問便傷神。
鳴鸞東閣知何處,跨鶴西山別有人。
柳映落霞江渚暮,草鋪斜日野田春。
群鷗亦厭多悲感,偏與忘機客最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