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獻俘侍班紀事 其一
鹵簿初齊散曉煙,西山秋色鳳樓前。
歌成鳴鳥笙鏞間,禮定牽羊玉帛先。
曾憶肩遺經漢月,今來面縛望胡天。
藁街已近蠻夷邸,飛檄仍傳過九邊。
鹵簿初齊散曉煙,西山秋色鳳樓前。
歌成鳴鳥笙鏞間,禮定牽羊玉帛先。
曾憶肩遺經漢月,今來面縛望胡天。
藁街已近蠻夷邸,飛檄仍傳過九邊。
儀仗隊剛剛排列整齊,清晨的煙霧漸漸消散,西山的秋色映照在午門的鳳樓前。美妙的歌聲在笙鏞樂器聲中響起,按照禮儀,俘虜們牽著羊、捧著玉帛走在前面。曾經記得在漢朝的月光下背負著經書,如今看到敵人被捆綁著面向胡地的天空。藁街已經臨近蠻夷居住的府邸,軍中的文書仍在傳送到遙遠的九邊之地。
鹵簿: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
鳳樓:指午門。
鳴鳥:形容歌聲美妙。
笙鏞:兩種樂器,笙為管樂器,鏞為大鐘。
牽羊:古代戰敗投降的一種儀式。
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祭祀、會盟、朝聘等用物。
肩遺經:背負著經書,可能指過去的讀書生涯。
面縛:雙手反綁于背而面向前,指投降。
藁街:在長安城內,是當時少數民族和外國使者居住的地方。
蠻夷邸:指藁街的外國使者住處。
飛檄:緊急傳遞的文書。
九邊:明朝北部邊塞的九個軍事重鎮。
此詩創作于明朝有軍事勝利、舉行獻俘儀式之時。午門是明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獻俘儀式是彰顯國家威嚴和軍事勝利的重要活動。詩人作為侍班人員參與其中,目睹了儀式的全過程,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明朝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將俘虜押解到京城舉行儀式,展示國家的實力和權威。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午門獻俘儀式的宏大場景,展現國家的威嚴和軍事勝利。其特點是場面描寫宏大,情感表達莊重,語言富有文化內涵。在文學史上,它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和社會風貌,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因家漢水曲,相送掩柴扉。
故郢生秋草,寒江澹落暉。
綠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
獨過潯陽去,潮歸人不歸。
片帆何處去,匹馬獨歸遲。
惆悵江南北,青山欲暮時。
鶴書猶未至,那出白云來。
舊路經年別,寒潮每日回。
家空歸海燕,人老發江梅。
最憶門前柳,閑居手自栽。
寂寥東郭外,白首一先生。
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
夕陽臨水釣,春雨向田耕。
終日空林下,何人識此情。
上方鳴夕磬,林下一僧還。
密行傳人少,禪心對虎閑。
青松臨古路,白月滿寒山。
舊識窗前桂,經霜更待攀。
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尋鐘野路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心。
野寺人來少,云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方從大夫后,南去會稽行。
淼淼滄江外,青青春草生。
蕓香辭亂事,梅吹聽軍聲。
應訪王家宅,空憐江水準。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荒涼野店絕,
迢遞人煙遠。
蒼蒼古木中,
多是隋家苑。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
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
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
陵陽不可見,獨往復如何。
舊邑云山里,扁舟來去過。
鳥聲春谷靜,草色太湖多。
儻宿荊溪夜,相思漁者歌。
洛陽征戰后,君去問凋殘。
云月臨南至,風霜向北寒。
故園經亂久,古木隔林看。
誰訪江城客,年年守一官。
焚香奏仙唄,向夕遍空山。
清切兼秋遠,威儀對月閑。
靜分巖響答,散逐海潮還。
幸得風吹去,隨人到世間。
手植已芳菲,心傷故徑微。
往年啼鳥至,今日主人非。
滿地誰當掃,隨風豈復歸。
空憐舊陰在,門客共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