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 其二
泰華仙根不染塵,一枝冷淡種尤真。
俗緣夢斷承妃步,色相空來坐佛身。
凈比禪心月上女,妝羞麗質水邊人。
纻袍羽扇吟相對,笑殺思王賦洛神。
泰華仙根不染塵,一枝冷淡種尤真。
俗緣夢斷承妃步,色相空來坐佛身。
凈比禪心月上女,妝羞麗質水邊人。
纻袍羽扇吟相對,笑殺思王賦洛神。
如同泰山華山的仙根不沾染塵世,一支素淡的白蓮更顯品種純真。世俗情緣的夢斷,仿佛承接了洛神的步履;色相皆空,宛如端坐的佛身。純凈堪比禪心的月中仙女,妝容羞于與水邊麗質之人相比。身著纻袍羽扇與之對吟,笑煞了陳思王曹植的《洛神賦》。
泰華:泰山與華山,代指高潔之地。
仙根:比喻白蓮的超凡脫俗之質。
冷淡:素淡,指白蓮色澤清雅。
色相空:佛教術語,指一切可見之相皆為虛幻,此處形容白蓮無世俗艷態。
禪心:清靜寂定的心境。
月上女:月中仙女,喻白蓮純凈如仙。
纻袍:用苧麻織成的粗布衣,此處指樸素裝束。
思王:曹植,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以《洛神賦》聞名。
此詩為詠物詩,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記載,推測為詩人賞白蓮時觸景生情所作。通過白蓮的高潔形象,寄寓自身對淡泊品格的追求。
全詩以白蓮為詠嘆對象,從形到神刻畫其超凡脫俗之美,借佛道意象與曹植《洛神賦》典故,突出白蓮“不染塵”的本質,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展現了詩人對高潔品格的推崇。
濕轎乘涼入,斜燈借路明。
柳欹元不倒,橋闊自多驚。
宿霤停殘滴,朝曦放快晴。
溪流太無頼,不作一聲聲。
石崖削得瘦到筋,半點也無塵土痕。正如狻猊走得渴,下赴江水一口吞。
嚴灘過卻烏龍觜,兩岸秋山夾秋水。舟中小酌亦不遑,眼底生愁失蒼翠。
尖峰已自刺太虛,峰頭更立玉浮屠。好山千只復萬只,家里門前一只無。
白壁當江岸,青旗定酒家。
斷崖侵屋窄,細路入門斜。
縣近瞻雙塔,洲橫隔一沙。
何須后來客,如信此詩嘉。
云居山高三萬尺,下插瀏江上撞日。
柳下和風百世師,有孫避地來筑室。
奕葉隠居三百年,栽桃種杏今滿川。
當家相傳一破硯,此外文字九千卷。
旄頭畢方書散亡,維仲明父再耿光。
木葉衣裳野蕨腸,牙簽玉軸還堆床。
更于山下起高閣,竹戶松窗照林壑。
閣上諸郎夜誦聲,太一真人降云鶴。
向來有子中文科,泮宮彈琴詠菁莪。
柳氏門閭人刮目,仲明依舊一漁蓑。
護雨重重膜,凌霜早早春。
三菲碧彈指,一笑紫翻唇。
野竹元同操,官梅晚卜鄰。
花中不兒女,格外更幽芬。
飲酒定不醉,嘗酒方有味。
清濁與醇醨,雜酌注愁肺。
偶爾遇真趣,頹然得佳寐。
醒人作醉語,語好終不是。
金陵六月曉猶寒,近北天時較少暄。
打盡來禽那待熟,半開萱草已先翻。
獨龍岡頂青千折,十字河頭碧一痕。
九郡報來都雨足,插秧收麥喜村村。
節物催人又一年,銀花蓮炬照金尊。
麝??官樣陪公?,粉繭鄉風憶故園。
何似兒孫談草草,不妨燈火半昏昏。
人生行止誰能料,今夕蘇州看上元。
秋日非無熱,秋宵至竟清。
老夫連數夕,露坐到三更。
風急星明滅,云行月送迎。
追驩追不得,驩卻偶然成。
京洛緇塵點素衣,秋風日夕喚人歸。
鱸魚不解疎張翰,羊酪偏能留陸機。
二晉興亡幾春草,三吳人物尚漁磯。
空令千古華亭鶴,猶為諸賢說是非。
下灘一日抵三程,到得盈川也發更。
兩岸漁樵稍燈火,滿江風露更波聲。
病身只合山間老,半世長懷客里情。
西畔大星如玉李,伴人不睡向人明。
人道莊周夢蝴蝶,我言蝴蝶夢莊周。莊周解飛蝶解語,說向蝴蝶應點頭。
修辭齋中子鞏子,年少詩狂狂到底。蹇馿破帽沖達官,白眼清談對余子。
東萊一翁印斯人,世人皆憎翁不嗔。為渠落筆三大字,政自不妨詩入神。
每歲秋猶熱,今年閏故涼。
松稀青有數,山遠碧無常。
陣陣金風細,家家玉粒香。
祇言官路短,堠子暗添長。
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上不論錢。
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
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
秋風想見真風味,祗是春風已迥然。
明發大琛山,龜峰引頸來對面。
亭午過弋陽,龜峰縮頭不相見。
綠毛蒙茸浄如染,紫殼輪囷有斑點。
不知七十二鉆神不神,桃花市里看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