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道中二首 其一
兩道蒼松列翠幢,
雨來渾似度桐江。
恨無東絹堪圖此,
歸伴蒲團掛北窗。
兩道蒼松列翠幢,
雨來渾似度桐江。
恨無東絹堪圖此,
歸伴蒲團掛北窗。
道路兩旁蒼松排列,像翠綠的旗幟,下雨時的景象仿佛是在桐江之上。遺憾沒有潔白的東絹來描繪這美景,回去后只能伴著蒲團把這畫面想象著掛在北窗。
翠幢:指排列的蒼松像翠綠的旗幟。
渾似:好像。
桐江:水名,在浙江桐廬縣北。
東絹:指會稽(今浙江紹興)所產的絹,質地潔白,宜于作畫。
蒲團:用蒲草編的圓形墊子,僧人坐禪和跪拜時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是詩人在鵝湖道中行走時所作。當時詩人可能正漫步于自然之中,被眼前的景色所觸動,從而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其突出特點是寫景生動,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生活中自然之美的敏銳捕捉。
功名未立誠非晚,骨肉分飛又入秋。
枕上不堪殘夢斷,壁蛩窗月夜悠悠。
藍袍竹簡佐琴堂,縣僻人稀覺日長。
愛靜不嫌官況冷,
騫翥會應霄漢去,漁竿休更戀滄浪。
清名喧四海,何止并南金。奧學群英伏,多才萬乘欽。
秩參金殿峻,步歷紫微深。顧問承中旨,絲綸演帝心。
褒雄饒義路,賈馬避詞林。下直無他事,開門對遠岑。
軒窗來晚吹,池沼歇秋霖。蘚點生棋石,茶煙過竹陰。
希夷元已達,躁競豈能侵。羽客閑陪飲,詩人伴靜吟。
自慚為滯物,多幸辱虛襟。此日重遭遇,心期出陸沈。
酒醒江亭客,纏綿恨別離。
笙歌筵散后,風月夜長時。
耿耿看燈暗,悠悠結夢遲。
若無騷雅分,何計達相思。
竟日散如絲,吟看半掩扉。
秋聲在梧葉,潤氣逼書幃。
曲澗泉承去,危簷燕帶歸。
寒蛩悲旅壁,亂蘚滑漁磯。
爽欲除幽簟,涼須換熟衣。
疏篷誰夢斷,荒徑獨游稀。
偏稱江湖景,不妨鷗鷺飛。
最憐為瑞處,南畝稻苗肥。
干祿趨名者,迢迢別故林。
春風短亭路,芳草異鄉心。
雨過江山出,鶯啼村落深。
未知將雅道,何處謝知音。
野外登臨望,蒼蒼煙景昏。
暖風醫病草,甘雨洗荒村。
云散天邊野,潮回島上痕。
故人不可見,倚杖役吟魂。
掩戶當春晝,知君志在詩。
閑花半落處,幽客未來時。
野鳥穿莎徑,江云過竹籬。
會須明月夜,與子水邊期。
廬山多勝景,偏稱二君游。
松徑蒼苔合,花陰碧澗流。
傾壺同坐石,搜句共登樓。
莫學天臺客,逢山即駐留。
品格清于竹,詩家景最幽。
從栽向池沼,長似在汀洲。
玩好招溪叟,棲堪待野鷗。
影疏當夕照,花亂正深秋。
韻細堪清耳,根牢好系舟。
故溪高岸上,冷淡有誰游。
悶見塵中光景促,仙鄉來禮紫陽君。
人居淡寂應難老,羨師向此朝星斗,一炷清香午夜焚。
孤琴塵翳劍慵磨,自顧泥蟠欲奈何。
千里交親消息斷,
唯賴明公憐道在,敢攜蓑笠釣煙波。
信斷關河遠,相思秋夜深。
砌蛩聲咽咽,簷月影沉沉。
未遂青云志,那堪素發侵。
吟余成不寐,徹曙四鄰砧。
讀書與磨劍,旦夕但忘疲。
儻若功名立,那愁變化遲。
塵從侵硯席,苔任滿庭墀。
明代搜揚切,升沈莫問龜。
與君詩興素來狂,況入清秋夜景長。
溪閣共誰看好月,
會約垂名繼前哲,任他玄發盡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