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枯木竹石
槎枒老樹根盤錯,翠筠靜倚荊山璞。
奇材異寶世豈無,卻抱貞姿隱巖壑。
卞和不可作,伶倫難再逢。
吁嗟世俗久聾瞆,高枝瑞鳳徒邕邕。
槎枒老樹根盤錯,翠筠靜倚荊山璞。
奇材異寶世豈無,卻抱貞姿隱巖壑。
卞和不可作,伶倫難再逢。
吁嗟世俗久聾瞆,高枝瑞鳳徒邕邕。
那盤曲交錯的老樹根枝丫雜亂,翠綠的竹子靜靜地倚靠在荊山的美玉旁。世間難道會沒有奇材異寶嗎?它們卻懷抱著堅貞的姿態隱藏在巖谷之中。卞和那樣的人已經不會再出現,伶倫那樣的人也難以再次相逢。可嘆世俗之人長久以來耳聾目盲,那高枝上吉祥的鳳凰白白地發出悅耳的鳴聲。
槎枒(chá yá):形容樹木枝丫歧出的樣子。
翠筠(yún):翠竹。
荊山璞:指荊山的美玉,傳說卞和在荊山得璞玉。
貞姿:堅貞的姿態。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曾在荊山得璞玉,先后獻給楚厲王、楚武王,均被認為是石頭,被砍去雙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荊山下,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即和氏璧。
伶倫:傳說為黃帝時代的樂官,是中國古代音律的創造者。
聾瞆(mèi):耳聾眼瞎,比喻人不明事理。
邕邕(yōng yōng):形容鳥叫聲和諧。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人才被埋沒的現象,詩人或許目睹了許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機會,因而借題枯木竹石來抒發內心的憤懣和對人才境遇的關注。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人才被埋沒,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其突出特點是運用典故增強表現力,情感真摯深沉。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但反映了當時社會部分文人對人才問題的思考。
雞鳴古寺立巖嶅,敗壁頹垣沒野蒿。二水交流冰鏡合,一峰獨立石屏高。常疑塵霧如飛雪,又怪山風似怒濤。舊日但聞沙塞地,誰知身向此中遨。
橫塘西頭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花深葉暗不辨人,有時葉底聞歌聲。歌聲宛轉誰家女,自把雙橈擊蘭渚。不愁擊渚濺紅裳,水中驚起雙鴛鴦。
高郎櫑具映峨冠,沈燎茶鐺一室安。游刃圣經千載計,即今長鋏未須彈。
臺閣新編說武功,桃花溫樹媚春風。誰知大手輸燕國,關塞文章老愈工。
薰風滯南艇,何處憶吾廬。欲喚北風起,無人為帶書。
寂照光明剛一半,烏啼月落夜如何。碧潭深夜無人處,努力翻身直捷過。
年荒莫蠲糧,蠲糧民益荒。歲歉莫賑濟,賑濟民益傷。虛名及小戶,米入官家倉。僅為公門需,那得充饑腸。苦哉復苦哉,淫雨天降殃。但聞流水聲,不見白日光。菜甲短棲畝,麥苗已委黃。濕薪及爛槎,其價十倍強。二月春已半,桃李無艷陽。出門泥淖深,況復多虎狼。苦哉難重陳,淚下沾衣裳。
想象巫山高,薄暮陽臺曲。煙霞乍舒卷,蘅芳時斷續。彼美如可期,寤言紛在矚。憮然坐相思,秋風下庭綠。相望早春日,煙華雜如霧。復此佳麗人,含情結芳樹。綺羅已自憐,萱風多有趣。去來徘徊者,佳人不可遇。
青山何岧岧,白云自超超。云山日在望,開門兩相高。既喜山靜止,還愛云飄飄。秀色可攬結,吾其陟山椒。
長公直道嗟難同,仲理風高起澤中。虛疑富貴由來事,熟記當年失馬翁。
獵獵西風吹客衣,空庭系馬待斜暉。久拚高興緣君發,無那清尊與病違。海內聲名雙睥睨,郢中歌調一翻飛。何須稚子投軍轄,屈指交游未忍歸。
日暮濛濛雨并風,清寒到水愈無窮。睡蓮長臥荷花立,一樣深愁態不同。漠漠長潭接野平,裳衣拂水兩青青。玉人長臥滄波上,味著秋風過一生。
狀元元在狀元留,翰墨香生幾度秋。五夜月涵雙璧合,三春雷動五紋浮。蒙開千古傳真脈,濟普群生并大流。片玉亭前靈竅在,漫將活水覓源頭。
正月十四夜,如何月便團。似知吾輩出,預借上元看。片子黃金餅,看來只管高。忽然落溪水,雜碎作銀濤。
棲息那云僻,芳菲已自多。跡應無客到,景復有春過。戶內三青鳥,花間五色蛾。傳言遠游子,不必向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