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孔明廟
遠結茅廬野水濱,幾翻風雨秀荊榛。
敝門晝掩高千古,愧我青巾多路塵。
疏林野鳥數聲鳴,想見當年泌水情。
世主肯勤三聘禮,先生有意在蒼生。
遠結茅廬野水濱,幾翻風雨秀荊榛。
敝門晝掩高千古,愧我青巾多路塵。
疏林野鳥數聲鳴,想見當年泌水情。
世主肯勤三聘禮,先生有意在蒼生。
諸葛亮在遙遠的野水之濱結廬而居,歷經幾番風雨,周圍荊榛也顯得秀麗。他那簡陋的門白天常閉,高風亮節千古流傳,慚愧我戴著青巾卻沾染了一路風塵。稀疏樹林里野鳥幾聲鳴叫,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他隱居時如在泌水般的閑適之情。如果君主肯誠懇地行三顧之禮,先生便會心懷天下蒼生而出山。
結茅廬:指諸葛亮隱居時建造茅屋居住。
荊榛:泛指叢生的灌木,這里形容環境。
敝門:簡陋的門。
青巾:可能指作者自己的裝束,也可象征普通文人。
泌水情:典出《詩經·陳風·衡門》“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指隱居的閑適之情。
世主:君主。
三聘禮:指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孔明廟時,有感于諸葛亮的事跡而創作。當時社會或許渴望有像諸葛亮這樣的賢才來匡扶社稷,詩人借詩表達對賢才的向往和對明君賢臣相遇的期許。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諸葛亮的高潔品格和濟世情懷。其突出特點是通過環境描寫和用典來塑造諸葛亮形象。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后人對諸葛亮的尊崇與追思。
扶桑麗春日,光彩散旸谷。倉庚鳴喈喈,欣欣榮卉木。截彼東郭山,芳秀足游目。亦有南澗泉,溫潔宜盥浴。感值此時節,洋洋動心曲。行樂貴及時,光陰難過復。何當恣周游,遠近惟所欲。
懸崖捉拍舞三臺,死虎驚忙眼豁開。圣地不生凡草木,果然親見瞎堂來。
滿室神光夜欲闌,靈丹吐出掌中看。當時鶴唳佳城外,空有霓裳掩玉棺。
泛泛公舟何所之,江湖不似月相隨。關西夫子吾所畏,河上丈人今所思。蓬發白如相別日,菊花黃似去年時。看花欲飲竟無味,不是貧家缺酒卮。
山亭處處挈胡床,不獨游忙睡亦忙。官況易消如暴水,癡兒難長似黃楊。巖花盛日求長假,石榻開時見古方。擲卻儒紳與巾子,添將冰水注茶湯。盆池清淺薄苔封,弱竹叢叢個影重。殘帙有蕓猶被蠹,空闌無蕊亦招蜂。西山郁郁蓁蓁氣,講閣朝朝暮暮鐘。箬葉數筐書尺五,岕茶新寄自吳儂。藤葉常懸四五葩,閒隨方罫過鄰家。西廂托疾東廂假,南寺聽經北寺茶。蝶老花闌如倦客,天清云薄似飛紗。姬衫典盡瓶猶餒,學把緡錢托畫叉。六尺莎階九尺廬,玄毫白楮任生疏。花前屢泛擯愁酒,架上聊存引睡書。蘄竹細紋如浪滑,吳綃寒緯似云舒。幽窗一枕騰騰去,煉佛求仙事總虛。
非止不得養,如憂父母何。忍能不我念,使我獨賢勞。
八十村翁獨倚門,子孫逃盡一身存。自言耕鑿無筋力,朝夕充腸是草根。老人何事欲沾巾,不怨官家賦役頻。手指門前桑棗地,已荒三十四回春。
去年今夕,正半輪皓魄,空桐山上。偏照離人催部曲,一派旌旗搖飏。間道傳烽,急郵飛羽,笳鼓連天響。良辰三五,可憐孤負歡賞。轉眼又是經年,燕山蜀棧,各有天涯想。料得高堂應念我,對月懶傾家釀。暈未全銷,圓如有待,夢怯巴江浪。謝家詩句,吟成誰和高唱。
不能角黍泛菖蒲,且攝閒心自讀書。誰信騷經未終卷,又行山外到溪廬。懷人何處章泉水,更復可憐潘永豐。仕路屈身還政拙,山林養志得詩窮。
西風吹木葉,放溜出空山。作客能無悔,浮家獨后還。蕪城遍衰草,戰血尚馀斑。辛苦鄉關路,因之涕淚潸。
晚風何許遞參差,南望令人思九疑。渺渺煙波莫能極,誰云一葦可杭之。
地僻居民少,地荒樹木繁。浴波翻水鳥,歸市剩河豚。亦有人呼渡,曾無吏候門。清風吹滿座,獨自倒芳尊。
嶺外溪山一抹青。舊夢分明。兩年契闊音書少,正不期、執手渝城。重逢無別語,還活新酲。鐵馬金戈換太平。至竟收京。來朝迎我秦淮棹,看榆關、月照兄行。分飛南北燕,又是離情。
折蘆渡江來,已面九年壁。何事說經臺,空中雨花碧。
放舟清淮上,蕩潏洗心胸。所遇日轉勝,恨我不得同。江淮忽中斷,陂埭何重重。紫蟹三寸筐,白鳧五尺童。赤鯉寒在汕,紅粳滿霜風。西成百物賤,加餐慰貧窮。胡為復相念,未肯安南東。人生免饑寒,不受外物攻。不見田野人,四壁編茅蓬。有食輒自樂,誰知富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