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于鱗補浙憲并簡徐使君子與二首 其一
十載歸耕歷下田,門生多是石渠賢。
儒林經術推師授,憲府聲華借使權。
登閣濤飛滄海雪,揮毫霞起赤城天。
飄零賦客頻收召,行見甘泉侍從年。
十載歸耕歷下田,門生多是石渠賢。
儒林經術推師授,憲府聲華借使權。
登閣濤飛滄海雪,揮毫霞起赤城天。
飄零賦客頻收召,行見甘泉侍從年。
你歸鄉耕種歷下的田地已有十年,你的門生大多是石渠閣中的賢才。儒林之中經術都推崇老師的傳授,在御史府憑借使者的權力聲名遠揚。登上樓閣能看到如滄海飛雪般的江濤,揮筆寫下的詩文如赤城山上升起的云霞。四處漂泊的賦客多次被朝廷征召,很快就能看到你在甘泉宮侍從君王的日子。
歷下田:歷下的田地,歷下是地名。
石渠賢:石渠閣是漢代宮中藏書之處,這里指有學識的賢才。
儒林:指儒家學者之群。
憲府:御史府。
登閣:登上樓閣。
赤城:山名。
飄零賦客:指四處漂泊以作賦為生的人。
甘泉:漢代宮殿名。
李于鱗補任浙江按察司僉事,作者寫詩相送。當時文壇復古思潮盛行,李于鱗是復古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壇有較高聲譽。作者送其赴任,表達對其的期許和祝愿。
此詩主旨是送別友人并表達祝愿。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語言華美。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送別詩的創作風格和文人之間的交往情誼。
池繞椒邱曲,
書聲振空谷。
流澌煙雨深,
洗硯不成綠。
移閫于重慶,
支吾亦十霜。
但聞繩魏尚,
不見雪陳湯。
未滿相知愿,天涯共客時。三年非小聚,千里餞新詩。
柳色陽關曲,桃花潭水思。西湖山色好,相會不須期。
來去清淮水,葭莩接舊歡。不期因患難,重作舊團欒。
萱草高堂樹,車黃行路難。斯時無限語,尺素道加餐。
沙子口,幾人家。
漁莊蟹舍足生涯。
東風解凍流澌活,開遍田間薺菜花。
昨夢君從海上歸,
十峰軒畔解征衣。
覺來江浦潮初上,
夜半開門月滿扉。
小小盆池不畜魚,
題詩聊記破苔初。
未聽兩部鼓吹樂,
且看一編科斗書。
朱欄倒影入淪漣,片石疏花位置妍?;ㄍ庑嵌褷T淚,柳邊低舫載茶煙。綠窗鶯度幽堪畫,綺閣人登望若仙。應榜臥軒為六憶,銀墻粘遍薛濤箋。
布幾安窗物色新,卷簾三面碧粼粼。暫依泥水潛奇士,別置山堂望美人。元直交游誰是客,士衡兄弟自相鄰。頻聞歌調干云響,鮮潔長梁未有塵。
望里煙生雉堞低,滕陽城外草萋迷。
井田舊業安征稅,淳樸遺風厭鼓鼙。
青杏園林禽上下,綠楊村舍水東西。
此中鄉土殊堪樂,莫惜從容駐馬蹄。
千載河間舊典刑,
詩書習氣至今存。
故家喬木知誰在,
五世同居是義門。
蟄居滄海中,閱世日遷變。衡政與蜚災,間出如劇戰。
颶風拔海水,百年未曾見。盲飆繼獰飂,一月三怒煽。
臺地百萬家,紛糅成草薦。叢林與枯株,飄空若散霰。
弱哉谷蓏卉,何從留蔥茜!未知上天心,胡降此怒譴!
年來時事非,民生苦熬煎。粒米及勺槳,靡不入榷算。
敲撲竭脂膏,寢食俱鍛鍊。群毛燎一壚,旁觀目亦眩。
何況切膚災,能不雙股弁!僇人戴天韜,無地可逃竄。
督府施律條,己意即天憲。寸法千犀皮,束縛南宮萬。
朝行而夕更,惟官之所便。嗟嗟海山民,作踴同屨賤!
瘦者供鞭笞,肥者供芻豢。有土此有人,為奴兼為佃。
警隸穿門房,聲雷而目電。租吏沒田廬,星移復物換。
國稅及雜徵,所求過卵彈。最苦逢掖徒,時時溺在冠。
市傭與販脂,時時輸銀絹。社會掠民財,政府為奧援。
士比鸞棲棘,民如雉帶箭。所陳百未一,人且疑謗訕。
我讀孑遺詩,血聲和淚咽。奈何天助虐,斯民日涂炭!
戊戌洪水災,山崩川潦漫。人向呂梁沈,城似汾陽灌。
千村萬頃田,茫茫無陂堰。己亥復歉荒,窮黎絕炊爨。
豈有太倉賑,可救流氓難!無田更追呼,租稅不容緩。
室燬魴尾赪,梁亡魚肉爛。丙午地大震,青天迷昏旦。
人物淪大荒,深谷為高岸。潭潭九重淵,沈沈太華觀。
哭聲撼原野,驚魂怖里闬。自從滄桑來,無時無危亂。
臲卼兵燹中,殘生出刀碫。瘡痍未遽平,馀殄遭乾暵。
去年臺北街,滔滔橫流斷。今年全島間,重疊風水渙。
有如尪病人,被曝縣空半。皇皇赤縣倪,哀哀黑海畔。
饑溺望來蘇,何日睹清晏!我作大風歌,郁噫三再嘆!
兒子與門生,東籬憶送迎。
吾雖愧光祿,獨幸識淵明。
愛酒終成疾,工詩早得名。
晁家雞肋集,已足繼新城。
百年豈非長,流光迅飛電。
月渚愁賓鴻,風檐凄去燕。
鴻燕胡獨乖,參辰豈相見。
念此霜中英,良時不妨殿。
不見雷峰頂,心知海寺東。聞鐘疑隔岸,對雨憶長松。風鶴從來舊,煙霞此際隆。百年多病日,歸思正無窮。
情深山水日,豈為覓桃源。倦鳥藏深樹,驚魚沉巨川。拂波楊柳月,依岸竹林煙。一自不知樂,浮生空惘然。
蓬萊方丈與瀛洲,東引長江欲盡頭。
幾處壇場渾得道,萬家樓閣半封侯。
名□荔子嘗三熟,負郭潮田插兩收。
七百年來遺讖事,釣臺沙合瑞煙浮。
風泉聒旅枕,壁燈照客起。
云木滉初陽,蒙茸猶谷底。
笳鳴驚宿禽,旌影照溪水。
虹橋接楓嶺,閩程從此起。
仰見梨山巔,霧行猶十里。
陰崖竹梢空,寒碧光薿薿。
山僧延客坐,孤亭翠微里。
亭邊方竹枝,乍見心尤喜。
棱棱節目勻,端正比君子。
我行既在險,所恃非圓美。
從僧乞杖材,中矩皆如砥。
行行步亦步,扶我歷蒙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