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于鱗 其一
屏居猶在列仙鄉,十二樓臺蜃霧旁。
客自函關占紫氣,世從魯甸識靈光。
窗前海近彈琴潤,岳頂云來散帙涼。
難向此中歌白雪,相將看日到扶桑。
屏居猶在列仙鄉,十二樓臺蜃霧旁。
客自函關占紫氣,世從魯甸識靈光。
窗前海近彈琴潤,岳頂云來散帙涼。
難向此中歌白雪,相將看日到扶桑。
你隱居之處宛如仙境,十二座樓臺在蜃霧旁若隱若現。客人從函谷關處占卜到祥瑞的紫氣,世人從魯地知曉那珍貴的靈光。窗前臨近大海,彈琴時都覺濕潤;山頂云朵飄來,翻開書卷也感清涼。我難以在此處高唱高雅的《白雪》之歌,愿與你一同到扶桑去看日出。
屏居:隱居。
列仙鄉:仙人居住的地方,形容李于鱗隱居之地如仙境。
十二樓臺: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蜃霧:海上的霧氣,因常出現海市蜃樓而稱蜃霧。
函關:函谷關,傳說老子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見有紫氣東來。
紫氣:祥瑞之氣。
魯甸:魯地。
靈光:指漢景帝之子魯恭王所建的靈光殿,歷經戰亂而獨存,后常用來比喻僅存的人物或事物。
散帙:打開書卷。
白雪:古代高雅的樂曲名。
扶桑:傳說中日出的地方。
李于鱗是明代“后七子”的領袖之一,他曾隱居一段時間。此詩可能是在李于鱗隱居期間,詩人寄給他的。當時文壇復古之風盛行,李于鱗在文學上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詩人或許是對李于鱗的隱居生活表示關注和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對他文學成就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隱居生活的傾慕和與之共賞美景的愿望。其突出特點是意境優美,用典巧妙。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游和情感交流,也反映了明代復古文學思潮下文人的審美情趣。
門臨楚國舟船路,
易見行人易別離。
今日送君心最恨,
孤帆水下又風吹。
傾蓋見芳姿,晴天瓊樹枝。
連城猶隱石,唯有卞和知。
何事退耕滄海畔,
閑看富貴白云飛。
門前種稻三回熟,
縣里官人四考歸。
蒼蘚千年粉繪傳,
堅貞一片色猶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
不把分銖補上天。
煙波極目已沾襟,
路出東塘水更深。
看取海頭秋草色,
一如江上別離心。
晚渡邗溝惜別離,
漸看烽火馬行遲。
千鈞何處穿楊葉,
二月長安折桂枝。
萬姓厭干戈,
三邊尚未和。
將軍夸寶劍,
功在殺人多。
白社風霜驚暮年,
銅瓶桑落慰秋天。
憐君意厚留新畫,
不著松枝當酒錢。
君去春山誰共游,鳥啼花落水空流。如今送別臨溪水,他日相思來水頭。
綿衣似熱夾衣寒,時景雖和春已闌。誠知暫別那惆悵,明日藤花獨自看。
柏偃松俯勢自分,
森梢古意出浮云。
如今眼暗畫不得,
舊有三株持贈君。
南巢登望縣城孤,半是青山半是湖。
知爾素多山水興,此回歸去更來無。
晴日登臨好,春風各望家。
垂楊夾城路,客思逐楊花。
福庭人靜少攀援,
雨露偏滋影易繁。
磊落紫香香亞樹,
清陰滿地晝當軒。
車馬驅馳人在世,東西南北鶴隨云。莫言貧病無留別,百代簪纓將付君。
不逐浮云不羨魚,杏花茅屋向陽居。鶴鳴華表應傳語,雁度霜天懶寄書。
河水冰消雁北飛,
寒衣未足又春衣。
自憐漂蕩經年客,
送別千回獨未歸。